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原发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致心肌缺血坏死纤维化、心肌炎和心肌病损伤心肌;心脏负荷过重包括压力负荷过重的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容量负荷过重的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因素有年龄增长使老人易发病、女性围生期心肌病等特定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有心血管病史易引发。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引起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使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约50%的心力衰竭由冠心病所致,例如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心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
2.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多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症,如柯萨奇病毒等,炎症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其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发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一定差异,据统计,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约50%最终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克服增高的阻力,逐渐发生肥厚、扩张,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20%-30%会发展为心力衰竭,且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压力负荷增加,引起左心室肥厚,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该病在老年人中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瓣狭窄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2.容量负荷过重
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使心脏在舒张期接受过多的反流血液,容量负荷增加,导致心室扩大和心肌功能受损。例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长期的容量过载会逐渐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使血液在心腔内异常分流,增加心脏的容量负荷。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若未及时治疗,相当一部分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心力衰竭,据统计,约10%-15%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会因病情发展导致心力衰竭。
三、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心肌顺应性下降、心脏储备功能降低,更容易发生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从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例如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
2.性别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例如,围生期心肌病主要发生在女性分娩前后,病因可能与妊娠、分娩相关的激素变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是女性特定时期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酗酒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缺乏运动导致体重增加,心脏负担加重;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这些生活方式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作用,逐渐引发心力衰竭。
4.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病等病史,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明显高于无相关病史人群。例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存在坏死和瘢痕形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随着时间推移,更容易发展为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