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和湿疹有什么区别
神经性皮炎是具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好发于易搔抓部位,依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止痒防搔抓等,需心理调节;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表现多样,依病史等诊断,治疗分急性期等,婴儿湿疹需特保湿,二者均需注意预防,如神经性皮炎保心情等,湿疹找避过敏原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等)、搔抓、摩擦等有关,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患者体内神经肽等物质异常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等。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湿疹的易感性,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性物质等可诱发湿疹发作,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参与了湿疹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等易搔抓部位,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逐渐融合成片,皮肤增厚,皮纹加深,呈现苔藓样变,皮疹边界清楚,一般无渗出倾向,病情慢性迁延,容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反复搔抓刺激皮肤等可加重病情,有神经精神疾病病史者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湿疹:临床表现多样,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慢性期则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但仍有瘙痒。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对称分布,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婴儿湿疹多发生于头面部,与婴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接触过敏原等有关;成人湿疹可能与接触环境中的过敏原、职业接触刺激性物质等相关,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湿疹可能加重,生活中接触过敏原、过度洗浴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诱发或加重湿疹。
三、诊断要点
神经性皮炎: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好发部位、慢性病程等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需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扁平苔藓等。
湿疹:主要依据病史、皮疹特点(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剧烈等)、病程等进行诊断,急性期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等。
四、治疗原则
神经性皮炎:治疗目的是止痒,避免搔抓,恢复皮肤功能。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改善症状,对于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缓解精神压力,避免搔抓等不良刺激。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不同年龄段的安全性,儿童使用时需谨慎选择温和的外用药物,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
湿疹:治疗原则是寻找可能诱因,避免接触,止痒、抗炎等。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等湿敷,无渗出时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口服药物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对于严重湿疹可考虑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婴儿湿疹需特别注意皮肤保湿,选择温和的洗浴产品,避免接触过敏原,外用药物需选择婴幼儿适用的低强度糖皮质激素等。
五、预防措施
神经性皮炎: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皮肤,减少局部皮肤的不良刺激因素。
湿疹:注意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避免食用,注意皮肤保湿,选择温和的护肤品,避免过度洗浴,洗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注意环境清洁,减少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