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胃镜能查胃病吗
不做胃镜也能查胃病,方法有血液检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和胃泌素17测定;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尿素呼气试验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影像学检查,有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腹部CT;还可通过症状评估初步判断,但症状评估不能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胃病发生风险。
血液检查:1.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胃蛋白酶原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会发生变化。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底腺细胞萎缩,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会降低,通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辅助判断胃黏膜病变情况,一般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检测来筛查胃部疾病风险,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也可作为初步排查手段。2.胃泌素17测定: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等疾病会影响胃泌素17的分泌水平,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可以提高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期病变的筛查效率,尤其适用于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人群,在健康体检中也常作为胃部疾病筛查项目之一。
幽门螺杆菌检测:1.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原理是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可分解尿素,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的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该方法无痛、无创,适用于大部分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对胃镜检查有恐惧心理的人群,在常规体检及胃病排查中广泛应用。例如,碳-13尿素呼气试验无辐射,更适合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碳-14尿素呼气试验有一定放射性,但检测灵敏度高,一般人群均可采用,若检测为阳性,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来判断是否感染,无需空腹,操作简便,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儿童,避免了胃镜检查的侵入性,可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方法之一,但准确性略低于尿素呼气试验,必要时可结合其他检测方法确认。
影像学检查:1.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让患者口服钡剂,然后通过X线检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对于了解胃肠道的整体形态、有无龛影、充盈缺损等有一定价值,例如胃溃疡可表现为龛影,胃癌可表现为充盈缺损等。但该检查对微小病变的检出率不如胃镜,对于一些早期胃炎等病变可能容易漏诊,不过对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人群,如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等,可作为一种替代检查方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应用较为广泛。2.腹部CT:能观察胃壁的厚度、胃周围组织及淋巴结情况等,对于判断胃部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以及有无转移等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于中晚期胃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对于早期胃病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一般不作为胃病的首选筛查方法,多用于胃癌的辅助诊断及分期等情况。
症状评估: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来初步判断胃病情况。例如,患者出现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结合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缓解方式等可以初步推测可能患有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但症状评估只是初步判断,不能确诊,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比如长期反复出现上腹痛且与进食相关,空腹或餐后痛等情况,提示可能有消化性溃疡的可能,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检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胃病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食欲不振等非典型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老年人胃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更细致地询问和评估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胃病发生风险较高,在症状评估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胃病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推测胃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