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鼻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局部原因有鼻部外伤、鼻腔炎症(感染性炎症和变应性炎症)、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鼻腔异物;全身原因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其他全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
鼻部外伤:鼻部受到撞击、挖鼻过深或用力擤鼻等都可能损伤鼻黏膜血管,导致鼻出血。例如,儿童玩耍时不慎碰撞鼻部,或成人经常用力挖鼻,都容易引发鼻出血。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外伤原因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多因玩耍时的意外碰撞,成人则可能因工作或生活中的意外情况导致鼻部外伤。
鼻腔炎症:
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会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黏膜上的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患流感后引发的急性鼻炎可能导致频繁鼻出血。不同性别在鼻腔炎症引发鼻出血的概率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对炎症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患鼻腔感染性炎症。
变应性炎症:过敏性鼻炎患者,因鼻黏膜处于过敏状态,会出现鼻痒、打喷嚏等症状,患者频繁打喷嚏和揉鼻等动作可能损伤鼻黏膜血管引起出血。过敏体质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变应性炎症相关的鼻出血,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但儿童及青少年中过敏体质者相对较多见。
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鼻腔、鼻窦的良性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等,以及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会破坏局部血管,导致鼻出血。其中,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地区相对高发,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6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
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儿童将豆类、纸团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刺激鼻黏膜,可引起鼻黏膜糜烂、出血。
全身原因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导致鼻腔血管压力升高,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在中老年阶段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经常鼻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男性和女性在老年阶段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疾病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鼻出血。例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常出现鼻出血症状。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白血病相对多见,血液系统疾病引发的鼻出血往往较为严重,且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表现。
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的患者,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鼻出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鼻出血时需要特别注意出血的控制和处理,不同年龄均可发生,服用抗凝药物的中老年人相对较多见。
其他全身性疾病:
肝肾功能异常: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鼻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可能出现凝血相关的异常,从而引发鼻出血。肝肾功能异常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原发疾病导致的肝肾功能异常有其特定的好发人群。
内分泌失调:在青春期、孕期及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人体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导致鼻出血。例如,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波动出现鼻出血;孕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鼻黏膜充血肿胀,也容易发生鼻出血。青春期女性和孕期女性是内分泌失调相关鼻出血的常见人群,不同性别在这些特殊时期的内分泌变化表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