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与鼻咽癌有什么区别
鼻咽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发病部位在鼻咽部黏膜区域,急性多由病毒感染诱发,有相应全身和局部症状,慢性主要是局部不适;鼻咽癌是鼻咽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有回吸性涕中带血等症状,晚期有侵犯周围组织及全身恶病质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上两者有明显区别;治疗原则上,鼻咽炎对症或去除病因治疗,鼻咽癌以放疗为主,晚期综合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鼻咽炎和慢性鼻咽炎。急性鼻咽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受凉、疲劳等因素可诱发;慢性鼻咽炎常为急性鼻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病变等原因所致,发病部位主要局限在鼻咽部黏膜区域。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部位为鼻咽部的上皮组织。
二、临床表现差异
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初期可出现鼻咽部干燥、灼热感,随后出现鼻塞、流涕,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小儿症状往往较成人严重,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等表现,因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全身反应相对明显;成人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以局部症状为主。
慢性鼻咽炎:主要表现为鼻咽部异物感、痒感、干燥感、灼热感、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等,可伴有刺激性咳嗽,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长期的咽部不适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从事教师等用嗓较多职业的人群,症状可能会因用嗓过度而加重。
鼻咽癌:
早期症状:可能出现回吸性涕中带血,即早晨起床后从口腔回吸出带血的鼻涕,这是由于肿瘤表面破溃出血所致;一侧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是因为肿瘤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常见症状,多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颈部肿块,以颈深上群淋巴结首发多见。
晚期症状: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相应症状,如侵犯颅神经可引起头痛、面部麻木、复视、上睑下垂、视力下降等;侵犯咽旁间隙可导致张口困难;侵犯颈部肌肉可引起颈部疼痛等。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等全身恶病质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年龄较大、有EB病毒感染史或家族中有鼻咽癌患者的人群需高度警惕。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区别
鼻咽炎:
影像学检查:鼻咽部黏膜可有轻度增厚,但无明显占位性病变,CT或MRI检查一般无异常肿块影。
病理学检查:鼻咽部黏膜组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无肿瘤细胞。
鼻咽癌:
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见鼻咽部有占位性病变,肿瘤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时多有不均匀强化;还可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病理学检查:通过鼻咽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癌细胞,如低分化鳞癌等,这是确诊鼻咽癌的金标准。
四、治疗原则不同
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一般无需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对症处理;若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选用抗生素治疗。小儿患者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因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高热时易发生惊厥,需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慢性鼻咽炎:主要是去除病因,如治疗鼻腔鼻窦疾病、避免长期吸入刺激性物质等,局部可使用含漱液、含片等缓解症状,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鼻咽癌:
以放射治疗为主,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各期鼻咽癌患者;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可采用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尤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放化疗可能会引起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反应等,需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维持身体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