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哪些分类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病因和病理两种分类方式。病因分类包括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和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病理分类有胃窦、胃体、全胃萎缩性胃炎,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影响,如幽门螺杆菌相关性与感染相关,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与自身免疫、生活方式等有关,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关系密切且易致并发症,全胃萎缩性胃炎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一、病因分类
1.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同时其菌体成分等可引起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逐渐导致胃黏膜萎缩。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约60%-9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中,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显著增加,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胃黏膜萎缩的程度可能逐渐加重。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率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可干预因素,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改善胃黏膜的炎症和萎缩情况。
2.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
这类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自身免疫因素,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自身免疫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倾向。另外,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精神紧张等,这些因素可反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导致萎缩性改变。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人群,如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发生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二、病理分类
1.胃窦萎缩性胃炎
病变主要局限于胃窦部。胃窦是胃的一部分,胃窦部的黏膜腺体发生萎缩,其病理表现主要是胃窦黏膜的固有腺体数量减少、体积变小等。在胃镜下可见胃窦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等表现。从发病机制上看,可能与多种局部因素有关,例如胃窦部受到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刺激相对较多,长期的局部刺激可导致胃窦部黏膜萎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胃窦萎缩性胃炎,但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对于胃窦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关注胃窦部黏膜的进一步变化,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等。
2.胃体萎缩性胃炎
病变主要累及胃体部。胃体部富含壁细胞,壁细胞分泌胃酸和内因子,胃体萎缩性胃炎时,壁细胞受损,可导致胃酸分泌明显减少,内因子分泌不足,进而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在病理上表现为胃体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自身免疫性胃体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胃体的壁细胞和内因子。这种类型的胃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且患者发生恶性贫血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胃体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胃体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维生素B水平等指标,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全胃萎缩性胃炎
病变累及整个胃。全胃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理类型,胃黏膜的萎缩范围广泛,胃的整体功能受到明显影响,胃酸分泌极度减少甚至无酸,胃的消化和防御功能严重受损。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自身免疫因素、长期的不良刺激等。全胃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萎缩性胃炎,因此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和监测,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相关病理活检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等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