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辨头癣与脂溢性皮炎
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有传染性,儿童易患,分白癣、黄癣、黑癣等;脂溢性皮炎病因不明,与皮脂分泌、微生物等有关,各年龄段可发病,头皮等皮脂腺丰富部位易受累。头癣皮疹有特定形态、好发部位,实验室真菌镜检等可查见相关菌丝孢子,需综合抗真菌治疗;脂溢性皮炎皮疹有自身特点,真菌镜检马拉色菌等情况不同,多局部治疗为主,可通过多方面区分头癣与脂溢性皮炎,临床需结合多检查综合判断制定诊疗方案
一、发病原因及病原体方面
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常见病原菌有断发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等,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在儿童中相对更易发生,与儿童的生活接触方式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关,比如儿童之间密切玩耍时易相互传染。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皮脂分泌过多,以及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定植与感染有关,还可能受遗传、神经递质异常、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精神因素等影响,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不规律、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临床表现方面
(一)皮疹形态
头癣:
白癣:初期为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周边有白色菌鞘,病发易折断,一般无明显瘙痒或有轻度瘙痒,儿童多见。
黄癣:典型损害为黄癣痂,呈硫磺色,质脆,有鼠尿臭味,去除痂后基底潮红、湿润,久之形成萎缩性瘢痕,毛发永久性脱落,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但儿童相对更易出现典型表现。
黑癣:表现为散在的点状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状,炎症反应较轻,瘙痒不明显,各年龄均可发病。
脂溢性皮炎:
头皮部位常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红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严重时可有渗出、结痂,头发可稀疏、脱落,但一般不会出现断发及菌鞘等头癣的典型毛发表现。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成人多见,但儿童也可能发病,儿童患者症状往往相对较轻。
(二)好发部位
头癣:主要累及头皮及毛发,多为局限性分布。
脂溢性皮炎:除头皮外,面部(如眉弓、鼻唇沟等)、胸背部等皮脂腺发达区域也常受累。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头癣:
真菌镜检:可查到菌丝或孢子,白癣可见围绕毛发的圆形孢子,黄癣可见鹿角状菌丝,黑癣可见成串的关节孢子,通过真菌镜检可明确是否存在皮肤癣菌感染。
真菌培养:能进一步鉴定病原菌的种类,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脂溢性皮炎:
真菌镜检:马拉色菌检查可能为阳性,但一般菌丝及孢子数量相对头癣较少,且主要是马拉色菌等条件致病菌,而不是皮肤癣菌。
其他检查:一般无真菌学的特异性改变,主要靠临床表现及病史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方面
头癣:需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灰黄霉素等,但儿童使用需注意剂量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优先选择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外用抗真菌洗剂(如酮康唑洗剂等)以及对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等,因为头癣是真菌感染且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抗真菌治疗来消除病原体。
脂溢性皮炎: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如使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剂,调节饮食,少吃辛辣油腻食物,保持生活规律等,若有瘙痒明显可适当使用止痒药物,其治疗主要是针对皮脂分泌异常及相关诱因进行调节,并非抗真菌的系统治疗(除非合并有严重的马拉色菌感染且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能考虑短期抗真菌药物使用,但需谨慎)。
通过以上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等多方面的区分,能够较为准确地分辨头癣与脂溢性皮炎。在实际临床中,还需结合患者的详细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