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与银屑病的区别
脂溢性皮炎与银屑病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面存在差异。脂溢性皮炎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镜检可发现真菌等,局部治疗为主;银屑病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有典型皮损表现,病理有特定改变,治疗方法多样。
一、病因方面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马拉色菌等真菌的定植与感染、皮脂分泌增多、神经递质异常、个体易感性、免疫反应以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的定植数量通常比正常人多,其产生的脂酶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皮脂分泌增多会为马拉色菌等微生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繁殖,从而加重炎症。这种情况在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分泌增加的人群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青春期后发病率可能会有变化。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遗传因素方面,多个基因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例如IL-23R、PSORS1等基因;环境因素包括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精神紧张、外伤、手术、妊娠、吸烟、酗酒等。感染尤其是链球菌性咽炎可能会诱发儿童和青少年的银屑病发作,而精神紧张等因素在成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发病可能与遗传和感染等因素关系更密切。
二、临床表现方面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眉弓、鼻唇沟等)、胸背部等。头皮部位表现为头皮屑增多、头皮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油腻性鳞屑性红斑,甚至有轻度渗出;面部损害多为淡红色斑片,上面有细小鳞屑;胸背部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边界清楚,上覆油腻性鳞屑。一般病情呈慢性经过,症状时轻时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婴儿期表现为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在出生后2-10周出现,好发于头皮、额部、眉间及双颊等部位,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
银屑病: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银屑病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和红皮病型等类型。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肘部、膝部、骶尾部最为常见。不同年龄阶段的银屑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银屑病患者的皮疹形态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点滴状银屑病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脂溢性皮炎:皮肤真菌镜检可能发现马拉色菌等真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轻度海绵形成,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非特异性炎症表现。
银屑病: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质层内有Munro微脓肿,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等典型改变;血清学检查可能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如IL-17、IL-23等水平异常,但这些检查主要用于辅助诊断和研究,并非特异性的确诊依据。
四、治疗方面
脂溢性皮炎:一般采用局部治疗为主,根据不同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糖皮质激素(炎症较重时短期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对于婴儿脂溢性皮炎,通常以温和的清洁和保湿为主,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
银屑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局部治疗(如外用维生素D3衍生物、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等)、光疗(如UVB光疗等)、系统治疗(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对于儿童银屑病患者,更倾向于选择相对温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系统治疗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