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荨麻疹的药
治疗荨麻疹的药物及特殊人群用药要点如下:抗组胺药分两代,第一代如苯海拉明等能抗过敏但易透过血脑屏障致嗜睡等不良反应;第二代如西替利嗪等对中枢抑制弱,是一线用药。糖皮质激素类如泼尼松等用于重症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荨麻疹,长期用不良反应多。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奥马珠单抗适用于难治性慢性荨疹,价格高且有不良反应。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用药依年龄体重选合适剂型,第一代不建议低龄儿童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权衡利弊,考虑对胎儿婴儿影响;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有基础疾病患者用药需监测相关指标,警惕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一、抗组胺药物
1.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这类药物能通过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而发挥抗过敏作用,可有效减轻荨麻疹引起的瘙痒、风团等症状。但因其具有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可能导致嗜睡、口干、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尤其是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人群应慎用。
2.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的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抗组胺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更高。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组胺H1受体,控制荨麻疹症状效果良好,是目前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对于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长期规律服用以维持病情稳定。
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迅速减轻荨麻疹的症状,对于重症或伴有喉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常作为紧急治疗药物使用。不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所以一般不常规用于普通荨麻疹的治疗,且使用疗程通常较短。
三、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奥马珠单抗是一种针对IgE的重组单克隆抗体,可通过与游离IgE结合,减少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控制荨麻疹症状。适用于难治性慢性荨疹患者,即使用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但作为生物制剂,价格相对较高,且可能有注射部位反应、超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用药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年龄、体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嗜睡等,不建议低龄儿童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相对安全,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适用剂型和种类有差异,例如部分药物有滴剂、糖浆剂等更适合儿童服用的剂型。使用时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发生荨麻疹后应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是否因食物过敏、感染等因素导致。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多数抗组胺药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证据有限,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哺乳期妇女用药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部分药物可能影响婴儿健康,所以用药期间需考虑是否暂停哺乳。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如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加重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且因其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可能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使用糖皮质激素时,更要警惕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胃肠道溃疡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等,在使用治疗荨麻疹药物时要特别注意。某些抗组胺药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有心脏病史患者使用时需谨慎监测心电图等指标。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血糖、血压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变化,及时调整基础疾病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