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分原发孔型和继发孔型等,小缺损可无症状,较大缺损致生长发育迟缓等;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治疗有观察等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阶段有相应注意事项;小型缺损有自愈可能,治疗后大多预后好,术后需定期随访
一、房间隔缺损的定义与分类
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原始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原发孔型和继发孔型等,继发孔型较为常见。
二、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
1.小缺损:许多小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这是因为缺损较小,分流量少,对心肺功能影响不大,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机体代偿较好而无明显不适。
2.较大缺损: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体重不增、身材矮小等,这是由于长期分流量大,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还可出现活动后气促、易疲劳等症状,活动耐力较正常儿童差,这是因为心脏需要更大努力来维持血液循环,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三、房间隔缺损的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显示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房、心室的大小,肺动脉压力等。例如,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直观地观察到房间隔的回声中断情况,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显示通过缺损处的分流信号。
2.心电图:部分患儿可出现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等心电图改变,但心电图改变并非特异性的,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案
1.观察等待:对于小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小于5mm)且无症状的患儿,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婴儿,有一定的自行闭合可能。因为婴儿时期心脏仍在发育过程中,有自愈的机会。一般建议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的变化情况。随访间隔时间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通常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
2.介入治疗:适用于有适应证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利用封堵器封闭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应证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通常要求在5~36mm之间(具体根据患儿情况而定),且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需符合一定要求。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大(通常建议大于3岁)、身体状况较好的患儿。
3.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儿,如缺损较大、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等情况,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修补房间隔缺损,可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或胸腔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手术能够直接修复房间隔缺损,恢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五、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注意事项
1.婴儿期:对于有房间隔缺损的婴儿,要加强护理,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因为感冒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喂养时要注意方法,避免患儿过度哭闹,减少心脏耗氧量。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和超声心动图复查,密切关注缺损变化及生长发育情况。
2.幼儿及儿童期:此阶段患儿活动量逐渐增加,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过度劳累。继续定期复查,了解心脏功能和缺损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营养均衡,促进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家长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疾病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
六、房间隔缺损的预后情况
1.自愈情况:小型房间隔缺损有一定自愈率,尤其是婴儿期发现的小缺损,随着年龄增长有自行闭合的可能。自愈后患儿可如同正常儿童一样生长发育,对生活和健康影响较小。
2.治疗后情况:经过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后,大多数患儿可以恢复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参与正常的生活和活动,预后较好。但术后仍需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以确保恢复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