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是什么病
风湿热是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病因是该菌感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症、皮肤症状等,诊断依据修订Jones标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清除链球菌感染、抗风湿治疗,预后与预防需关注,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儿科护理需遵相关原则密切观察病情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链球菌的某些成分与人体心脏、关节等组织存在交叉抗原性,当人体感染该链球菌后,免疫系统在攻击链球菌的同时,也会误伤到自身的相关组织,从而导致风湿热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可在38-40℃左右,还可有精神不振、乏力、面色苍白、多汗等表现。
2.心脏炎:是风湿热最严重的表现。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心包。心肌受累时,可出现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可闻及奔马律;心内膜受累以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可出现相应瓣膜区的杂音;心包受累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严重时可出现心包积液。
3.关节炎: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一般在数周内消退,不留畸形,但易反复发作。
4.舞蹈症:多见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面部和四肢肌肉的不自主、无目的快速运动,如挤眉弄眼、伸舌歪嘴、肢体舞动等,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表现,多在数月内自然缓解,但可复发。
5.皮肤症状
环形红斑:多见于躯干及四肢屈侧,呈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边缘稍隆起,环内皮肤正常,消退后不留痕迹。
皮下结节:常位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面或骨骼隆起处,呈圆形,质硬,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数周后消退。
三、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修订的Jones标准,包括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症、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P-R间期延长)以及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咽拭子培养阳性、抗链球菌抗体升高)。具备2项主要表现,或1项主要表现加2项次要表现,同时有近期链球菌感染证据,可诊断为风湿热。
四、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有心脏炎者应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数周甚至数月,直至急性期症状完全消失、血沉接近正常。
2.清除链球菌感染:常用青霉素,疗程10-14天,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
3.抗风湿治疗:常用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疗程。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如能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心脏炎一般可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遗留慢性心瓣膜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2.预防:关键是积极预防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平时要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在链球菌感染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链球菌性咽炎等感染,应尽早、彻底治疗。对于有过风湿热病史的患者,需长期预防链球菌感染,可每月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预防期限至少5年,有心脏炎者宜延长至10年或至青春期后,甚至终身预防。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风湿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感染链球菌而引发风湿热;女性在一些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在风湿热的临床表现等方面有一定特点;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链球菌时,病情复发的风险较高,需要更严格地预防链球菌感染;生活方式不健康、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上风湿热。在护理儿科患者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休息和营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