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衰竭有症状和体征两方面表现,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疲倦头晕心慌、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等;体征有肺部湿性啰音、哮鸣音,心脏心率加快、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心脏扩大、舒张期奔马律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体征有差异,有基础病史人群需关注自身症状及时就医。
一、症状
1.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例如,轻度心衰患者可能仅在剧烈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而较重患者在日常轻体力活动(如快走、上楼)时即可出现。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左心室充盈减少,同时肺淤血加重,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且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的发生机制是端坐位时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肺淤血减轻,同时膈肌位置下移,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取坐位,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多于夜间发生,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小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等因素有关。发作时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由于肺淤血严重,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导致肺泡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与气道分泌物混合形成。
2.咳嗽、咳痰:咳嗽、咳痰是左心衰竭常见的症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咳嗽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肺淤血刺激支气管黏膜。咳痰一般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偶可见痰中带血丝,若肺淤血严重,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可出现咳粉红色泡沫痰。
3.乏力、疲倦、头晕、心慌: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骨骼肌缺氧所致。患者可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同时,心排血量不足引起器官灌注不足,可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心率加快,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
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左心衰竭时,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表现。其机制是肾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二、体征
1.肺部体征
湿性啰音: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随病情加重可遍及全肺。这是由于肺淤血,肺泡内有渗出液,听诊时可闻及湿啰音。例如,轻度左心衰竭时可能仅在两肺底闻及少量湿性啰音,而重度心衰时可布满全肺。
哮鸣音:部分患者可出现哮鸣音,尤其是心源性哮喘发作时,由于小支气管痉挛,可闻及哮鸣音,但与支气管哮喘不同,心源性哮喘的哮鸣音经治疗心衰缓解后可消失。
2.心脏体征
心率加快:由于心排血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心率代偿性加快。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因肺循环淤血,肺动脉压力增高,导致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心脏扩大: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可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发现左心室增大等情况。
舒张期奔马律:是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由于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心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左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左心衰竭患者,症状和体征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症状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心脏负担加重而诱发或加重左心衰竭。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若不注意控制血压、血脂等,更容易发生左心衰竭。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左心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