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需要做胃镜吗
慢性胃炎需根据症状和人群决定是否做胃镜,有持续上腹痛等症状、消化不良经药物治疗不佳、有胃癌家族史等情况建议做胃镜,症状轻稳、基础病多不耐受等可不急于做,胃镜检查可直观观察胃黏膜并通过病理活检明确病情,对诊断慢性胃炎及其严重程度等有重要意义。
一、慢性胃炎通常建议做胃镜的情况
1.症状方面
当患者出现持续的上腹部疼痛、不适,且疼痛的规律发生改变,比如原本有规律的胃溃疡疼痛规律消失;或者伴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情况时,需要做胃镜。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胃部有较为严重的病变,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溃疡、糜烂、肿瘤等病变。从临床研究来看,很多胃部的器质性病变早期可能会有非特异性的症状,而胃镜检查能直观发现病变。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例如老年患者,由于其症状可能不典型,更需要通过胃镜来明确胃部状况;年轻女性如果出现长期的胃部不适,也需要排除胃部的器质性病变,胃镜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有消化不良症状且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应考虑做胃镜。消化不良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等多种表现,胃镜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胃内的黏膜情况,如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等导致消化不良的病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胃部受到的刺激较多,发生胃部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做胃镜检查能更早发现胃部的异常。
2.筛查方面
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筛查。因为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通过胃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胃部的癌前病变等情况,如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不同性别方面,男性由于生活方式等因素,患胃部疾病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尤其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男性,更应重视胃镜检查来排查慢性胃炎相关的严重病变。
二、可不急于做胃镜的情况
1.症状较轻且稳定的情况
如果患者的慢性胃炎症状非常轻微,如偶尔出现轻度的上腹部隐痛,经过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后症状能很快缓解,且没有其他报警症状(如呕血、黑便、消瘦等),可以在医生的密切观察下先不急于做胃镜。例如一些年轻人群,偶尔因饮食不当出现轻度胃部不适,在调整饮食后症状消失,这种情况下可以先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观察,暂不进行胃镜检查。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症状是否有变化。
对于一些基础疾病较多、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胃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心肺负担,此时可不急于进行胃镜检查,而是先通过其他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如血常规、粪便潜血试验等初步了解胃部相关情况,待患者身体状况改善后再考虑是否进行胃镜检查。
三、胃镜检查在慢性胃炎诊断中的优势
1.直观观察
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纹理等情况,能够清晰地发现胃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等病变。通过胃镜下的直观观察,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慢性胃炎的类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则表现为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等。
2.病理活检
胃镜检查时可以同时进行病理活检,这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金标准。通过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情况,对于判断慢性胃炎是否有癌变倾向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当病理活检发现有重度异型增生时,提示患者有较高的癌变风险,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干预。不同年龄的患者,病理活检的意义有所不同,对于老年患者,病理活检有助于更早发现潜在的严重病变;对于儿童患者,虽然相对较少患慢性胃炎,但如果有相关症状,病理活检也能准确判断胃部的病变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取活检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