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
脑动脉硬化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脑部缺血症状(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的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及急性脑缺血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部实质损害症状(认知功能障碍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及精神症状的情绪异常、人格改变)以及其他伴随表现(眼底改变、其他器官动脉硬化表现)。
一、脑部缺血症状
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表现
头晕:较为常见,患者可感觉头部昏沉、眩晕,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年龄较大者由于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头晕症状;长期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脑动脉硬化进展相对较快,头晕可能更为频繁。例如一些50岁以上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经常会出现间断性头晕,尤其在体位变化时(如从卧位突然站立),由于血压调节不及时及脑供血相对不足,头晕可能加重。
头痛:多为头部隐痛,部位不固定,可表现为双侧颞部、枕部等。当脑动脉硬化导致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时,容易引发头痛。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加重头痛症状,因为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影响脑血管的正常调节。
记忆力减退: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下降,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如忘记刚刚放置的物品位置、刚说过的话等,但远期记忆力相对保留较好。随着年龄增长,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升高,老年人出现记忆力减退时需考虑脑动脉硬化的可能。有长期吸烟、酗酒史的人群,脑动脉硬化进展可能加速,记忆力减退也会更明显。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这与脑动脉硬化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有关。对于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时间连续加班、缺乏运动的IT从业者,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
急性脑缺血发作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出现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但一些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例如有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由于血管病变风险增加,发生TIA的几率较无糖尿病者高。发作时患者可能突然感到一只手臂或一条腿无力,拿东西掉落,或者面部一侧麻木,说话不清等。
二、脑部实质损害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认知能力较以往下降,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随着脑动脉硬化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发展为更严重的认知障碍。对于有脑动脉硬化家族史的人群,自身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相对增加。
痴呆:严重时可出现血管性痴呆,表现为全面的认知功能减退,包括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等多方面受损,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是血管性痴呆的高发人群,有脑动脉硬化且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老年人,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性较大。
精神症状
情绪异常:可出现情绪不稳定,如易激动、抑郁等。脑动脉硬化影响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导致情绪功能紊乱。一些性格原本较为开朗的人,在出现脑动脉硬化后可能变得容易烦躁、焦虑;而本身有抑郁倾向的患者,脑动脉硬化可能加重其抑郁症状。
人格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人格方面的变化,如原本和蔼可亲的人变得孤僻、自私等。这与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额叶等相关区域功能受损有关,额叶是与人格调节密切相关的脑区。
三、其他伴随表现
眼底改变: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动脉交叉压迫征等。这是因为脑动脉硬化往往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眼底动脉是全身唯一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动脉。对于怀疑脑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有助于辅助诊断。
其他器官动脉硬化表现:脑动脉硬化常与冠状动脉、肾动脉等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并存,可伴有相应器官的症状,如冠状动脉硬化可出现心悸、胸痛等心肌缺血表现;肾动脉硬化可出现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如夜尿增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