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的治疗方法
风湿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与锻炼(急性发作期适当休息,缓解期适度锻炼且个体化调整)、物理治疗(热敷、理疗等,根据病情年龄选方法参数)、康复护理(关节保护、心理护理等,关注不同患者需求)。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达到抗炎、止痛、退热的作用。例如阿司匹林,有研究显示其能有效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但需注意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且可能存在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甲氨蝶呤: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首选用药,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嘌呤核苷酸合成,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甲氨蝶呤能延缓关节结构破坏,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因为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来氟米特: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影响活化淋巴细胞的嘧啶合成,发挥抗增殖和抗炎作用。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有一定疗效,同样需要关注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3.生物制剂:针对风湿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定细胞因子或细胞表面分子发挥作用。例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能特异性结合肿瘤坏死因子-α,阻断其生物学活性,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症状和疾病进展,但这类药物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等情况。
4.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关节炎症状、疼痛和肿胀等。如泼尼松等,小剂量短疗程使用可用于缓解病情急性活动期的症状,但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感染、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二、非药物治疗
1.休息与锻炼
休息:在风湿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减轻关节负担,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活动期的患者,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锻炼:病情缓解期应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游泳、关节功能锻炼操等。游泳是一种对关节负担较小的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关节功能锻炼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关节的屈伸等活动,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但锻炼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关节损伤。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锻炼方式和强度需个体化调整,例如老年风湿病患者锻炼强度应相对较低,有严重关节畸形病史的患者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加重畸形。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关节疼痛。对于骨关节炎等患者,在关节疼痛时可适当进行热敷,但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烫伤皮肤。不同年龄患者热敷温度和时间需适当调整,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理疗:包括超声波、红外线等治疗方法。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红外线治疗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但物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参数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选择,例如儿童风湿病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严格控制治疗参数。
3.康复护理
关节保护:教导患者正确的关节保护方法,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用辅助器具减轻关节负担等。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手部辅助器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手指关节,减少劳累。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需要更强调关节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更合适的辅助器具建议。
心理护理: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因面部红斑等外观改变出现心理障碍,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关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