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止泻、止吐、退热)和病因治疗(抗感染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胃肠炎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判断处理以确保合适治疗
一、胃肠炎的症状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主要症状包括以下方面:
消化道症状:
腹泻:是常见症状,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粪便可为稀水样、黏液便或脓血便等,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吸收功能紊乱,使得水分和电解质不能正常吸收而排出体外。例如感染性胃肠炎多因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病毒、细菌等,可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出现腹泻症状。
恶心、呕吐:多由胃肠道受到刺激,引起胃肠蠕动紊乱及逆蠕动导致。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刺激胃和肠道的神经末梢,引发恶心、呕吐反射。
腹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是由于炎症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或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引起。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若为严重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可能出现高热。这是因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反应,释放炎性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发热。比如细菌性痢疾引起的胃肠炎,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腹泻和呕吐可导致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精神萎靡等症状,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更为明显,因为其机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脱水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二、胃肠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机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尤为重要,因为儿童在休息状态下更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防止因饮食不当加重胃肠炎症状。
对症治疗:
止泻:若腹泻严重,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尤其是儿童患者。一般可使用蒙脱石散等药物,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起到止泻作用。
止吐:对于呕吐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儿童使用需特别注意剂量和禁忌。
退热:当体温超过38.5℃且患者有不适症状时,可考虑使用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退热方法和药物。
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避免使用对其有严重影响的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因为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三、不同人群胃肠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胃肠炎时更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且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食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易消化,可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或选择适合儿童的易消化配方奶。
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炎可能与基础疾病较多有关,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饮食上要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胃肠不适的食物。
孕妇:
孕妇患胃肠炎需要特别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治疗时以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或方法。饮食调整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满足孕妇和胎儿的需求。
胃肠炎的症状和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患者得到合适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