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炎性标志物等,自身抗体检测有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炎性标志物有C反应蛋白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等,X线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有不同表现,CT对骶髂关节和脊柱病变更敏感,MRI对软组织和骨病变显示好;还有关节液检查、特殊检查如活组织检查、关节超声检查,不同人群检查需综合考虑。
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70%-80%类风湿因子阳性,RF滴度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性相关,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约60%-70%,且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阳性,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尤其对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诊断价值。
抗核抗体(ANA):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阳性率可达95%以上,但其特异性不高,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出现阳性。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其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活动期患者抗体滴度常升高。
炎性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风湿病活动期常明显升高,可反映疾病的炎症活动程度,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等CRP多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ESR):风湿病活动期时,ESR常增快,但其特异性较差,多种原因如感染、贫血等均可导致ESR升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破坏、关节半脱位及强直等。例如,手指及腕关节的X线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骶髂关节骨质疏松、破坏,进而出现关节间隙狭窄、融合,脊柱呈“竹节样”改变等。
CT检查
对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比X线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微小病变,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例如,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骨质破坏、炎症等情况。
对于脊柱病变:CT可更好地显示脊柱椎体的侵蚀、破坏及椎管内情况等,对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病变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
软组织病变:MRI对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如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等显示较清楚。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可早期发现滑膜增厚、关节积液等情况。
骨病变:能更早发现骨髓水肿、骨质破坏等病变,对早期风湿病的诊断价值较高。例如,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MRI可发现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等病变,而X线可能还无明显异常。
关节液检查
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对鉴别风湿病有重要意义。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液外观呈混浊的草黄色,黏稠度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可找到尿酸盐结晶。
特殊检查
活组织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的风湿病,如系统性血管炎等,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了解组织的病理改变,从而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类型。例如,皮肤活检对一些皮肤表现明显的血管炎有诊断价值。
关节超声检查:可观察关节滑膜增厚、关节积液、骨侵蚀等情况,对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尤其对小关节的检查有优势,能实时动态观察关节情况,且无辐射,可用于反复检查。例如,能清晰显示手指小关节的滑膜炎症、积液等情况,指导临床治疗。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风湿病检查时需综合考虑。例如,儿童风湿病患者在检查时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避免过度检查;女性风湿病患者可能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要调整检查方案;有特殊用药史或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要考虑药物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以及基础疾病对检查的限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