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什么病
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环境等因素可致病因,病理有滑膜炎等改变,表现有关节及关节外症状,诊断依分类标准,治疗分药物等方式,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携带某些基因(如人类白细胞抗原-DR4等)的个体患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
2.环境因素:一些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如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例如,EB病毒、支原体等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能存在关联。另外,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病理机制
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滑膜炎是起始的关键环节,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滑膜炎症,促进血管翳形成。血管翳具有侵袭性,可侵犯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导致软骨降解、骨侵蚀等。
三、临床表现
1.关节表现
对称性多关节肿痛: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呈对称性分布。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稍有缓解。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导致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畸形等,腕关节强直等。
晨僵:患者晨起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且晨僵时间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
2.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结节:是较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关节鹰嘴突附近、膝关节周围等,结节大小不一,质地较硬,无压痛。
肺受累:可出现间质性肺疾病等,患者可能有咳嗽、气短等表现。
心脏受累:如心包炎等,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发现异常。
血液系统受累:可出现贫血等情况,患者可能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和2010年修订的分类标准。2010年分类标准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例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类风湿因子阳性也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但特异性相对较低。
五、治疗
1.药物治疗:有多种药物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如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消肿)、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能延缓病情进展)、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针对炎症通路发挥作用)等。
2.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配合治疗;关节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锻炼,以维持关节功能;物理治疗等,如热敷、冷敷、按摩等可缓解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更易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等。在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2.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加强对关节功能的保护,预防跌倒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骨骼强度下降,关节畸形可能导致行走不稳等。
3.妊娠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期用药需特别谨慎,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4.哺乳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哺乳期用药也需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健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权衡用药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