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及治疗办法是什么
风湿性关节炎有关节症状如游走性关节疼痛、肿胀、僵硬,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制动、病情缓解期功能锻炼)、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改变病情药物)、外科治疗(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时的关节置换术)
一、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1.关节症状
疼痛:多为游走性关节疼痛,常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疼痛程度不一,时轻时重,可因天气变化、劳累等因素而加重。例如,研究表明约7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首发症状为关节疼痛,且疼痛具有明显的游走性特点。
肿胀:受累关节会出现肿胀,关节周围组织饱满,皮肤温度可能升高,这是由于炎症导致关节腔内积液、滑膜增生等原因引起。
僵硬:晨起时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可出现僵硬感,活动后可缓解,一般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内,但随着病情进展,僵硬时间可能延长。儿童患者也可能出现晨起关节僵硬现象,不过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关节炎症状态,从而影响关节僵硬等症状的表现。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关节磨损等因素可能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进而影响关节症状的出现和严重程度。有风湿性关节炎家族病史的人群,自身患病风险较高,关节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且症状可能更具特征性。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也有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发热通常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当病情活动时,发热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儿童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更为多样,有时可能以高热起病,需要与感染性疾病等进行鉴别。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波动时,可能影响体温调节,导致发热情况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人群,自身免疫力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发热等全身症状的出现。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热可能是病情复发或活动的信号。
二、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办法
1.一般治疗
休息与制动:在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时,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受累关节的活动,必要时可使用夹板、支具等进行制动,以防止关节进一步损伤,促进炎症消退。儿童患者需要家长协助做好休息和制动措施,确保受累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病情加重。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身体较为敏感,更需要注意休息和关节的保护。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在治疗期间更要严格遵循休息与制动的要求,以利于病情恢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休息与制动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避免因过度休息等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功能锻炼:在病情缓解期,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功能锻炼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儿童患者的功能锻炼需要在家长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儿童的锻炼方式和强度。女性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注意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人群,更需要通过功能锻炼来改善关节功能,但要注意逐步增加锻炼强度。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且关节功能已有一定受限的人群,功能锻炼对于恢复关节功能至关重要,但要避免在关节急性炎症期进行。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退热的作用,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是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一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避免引起Reye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抗风湿改变病情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如甲氨蝶呤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使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3.外科治疗
关节置换术:对于病情严重、关节破坏明显、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关节置换术,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后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