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侧壁心肌梗死是因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病变致相应高侧壁心肌缺血坏死,临床表现有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可通过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再灌注治疗(溶栓、介入)和药物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预防。
一、解剖基础
心脏的高侧壁主要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当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完全闭塞时,其所供应的高侧壁心肌就会因血流中断而发生心肌梗死。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侧心前区、胸骨左缘中上部等区域,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剧痛,疼痛可向左肩部、背部等部位放射,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对于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等。女性患者的症状有时也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可能更易出现上腹部不适等不典型症状。
2.体征方面:早期可能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率改变、血压异常等,听诊时可能有心音低钝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在高侧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上相应导联会出现特征性改变,如Ⅰ、aVL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等。通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以及特征性导联改变可以初步诊断高侧壁心肌梗死。
2.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心肌坏死标志物会升高,且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肌钙蛋白升高对于诊断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辅助诊断高侧壁心肌梗死。
3.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等,可直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闭塞等病变,是诊断高侧壁心肌梗死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的情况,判断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程度等。
四、治疗原则
1.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12小时内,若有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时,可考虑溶栓药物治疗,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介入治疗: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联合支架置入术等,直接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流,是目前治疗高侧壁心肌梗死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能够快速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等,有助于预防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高侧壁心肌梗死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梗死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患者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如果能够及时开通血管,挽救濒死心肌,预后相对较好;若就诊晚、梗死面积大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则预后较差。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过量也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要根据血脂水平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使血脂达标。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等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