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物制剂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有氨基水杨酸制剂(轻、中度常用,新型制剂不良反应少)、糖皮质激素(中重度活动期用,长期用有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无效或依赖时用,起效慢且有不良反应);生物制剂治疗中英夫利西单抗对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可能有效但需注意感染风险;手术适应证为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内科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质量;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儿童治疗谨慎,老年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妊娠期需谨慎选择药物并多学科会诊。
一、药物治疗
(一)氨基水杨酸制剂
1.5-氨基水杨酸(5-ASA):是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局部作用于结肠黏膜,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例如,柳氮磺吡啶是最早应用的5-ASA制剂,但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多,现在有许多新型的5-ASA制剂如美沙拉嗪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可通过不同的制剂工艺使药物在肠道特定部位释放,更好地发挥疗效,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等部位的患者。
(二)糖皮质激素
1.作用与应用: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抗炎作用强大,能迅速缓解症状。常见药物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血糖升高等。一般在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时使用,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
(三)免疫抑制剂
1.巯嘌呤类药物:如硫唑嘌呤等,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慢性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可能需要数月才能看到疗效,且可能会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二、生物制剂治疗
(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
1.英夫利西单抗: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有效。它能特异性结合TNF-α,阻断其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但使用生物制剂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如结核感染等,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结核等感染筛查,并且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感染等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中毒性巨结肠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结肠扩张明显,有穿孔风险,此时药物治疗往往难以控制病情,需要及时手术。
2.慢性活动性病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长期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但治疗需更加谨慎。在药物选择上,氨基水杨酸制剂可能是初始治疗的选择之一,但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调整合适的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要权衡疗效和可能的生长发育影响等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更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监测不良反应,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二)老年患者
1.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重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风险,需要同时关注补钙等预防措施;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注意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
(三)妊娠期患者
1.妊娠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需要非常谨慎。氨基水杨酸制剂在妊娠期相对较为安全,可作为一线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在必要时可使用,但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免疫抑制剂在妊娠期一般不推荐使用,因为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多学科会诊,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