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相关内容,包括中药内服的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型的治法及代表方)、针灸推拿治疗(体针、耳针、腹部推拿的作用及原理)、中医外治法(穴位贴敷、中药熏蒸的作用),还提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的中医治疗注意事项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型: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所致,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等,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现代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可调节胃肠运动、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等。
2.脾胃虚弱型:多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损伤脾胃,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等,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常用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研究显示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肠黏膜修复。
3.脾胃湿热型: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酿生湿热,阻滞中焦,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臭等,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常用清中汤加减,相关研究发现其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可改善胃黏膜炎症状态。
4.胃阴不足型:多因久病耗伤胃阴,或热邪伤阴等,症见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等,治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常用益胃汤加减,其有助于改善胃黏膜营养状态,促进胃黏膜修复。
二、针灸推拿治疗
(一)针灸
1.体针: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可调理脾胃气机,缓解胃脘疼痛等症状,现代针灸学研究证实针刺这些穴位能调节胃肠电活动,改善胃肠动力。
2.耳针:取胃、交感、神门等耳穴,通过刺激耳穴调节相应脏腑功能,有研究表明耳针治疗慢性胃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腹胀等不适症状,且操作简便、副作用小。
(二)推拿
1.腹部推拿: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掌揉法揉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揉动,再用摩法摩腹,时间约5-1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对于不同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均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证型患者,能缓解胃脘胀满等症状。
三、中医外治法
(一)穴位贴敷
选用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和胃等功效的中药制成膏剂,贴敷于中脘、神阙等穴位,药物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可改善胃黏膜血流,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缓解慢性胃炎患者的疼痛、腹胀等症状有一定效果,尤其适合脾胃虚寒型患者。
(二)中药熏蒸
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及药物作用,熏蒸胃脘部,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渗透,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对慢性胃炎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缓解胃脘冷痛等不适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患慢性胃炎时,中医治疗应更注重温和调理,针灸推拿等外治法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穴位选择和刺激强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进行精准调整,避免过度刺激。中药内服时,药物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换算,选择药性温和、副作用小的药物,且要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
(二)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多存在脏腑功能衰退的情况,中医治疗时要兼顾调理脏腑功能与补益正气。针灸推拿时要考虑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弱,手法宜轻柔,避免强刺激。中药内服要注意药物的配伍,选择补益与祛邪兼顾的方剂,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及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且要根据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调整用药剂型等,如可选择丸剂、颗粒剂等便于服用的剂型。
(三)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慢性胃炎时,中医治疗要特别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峻下逐水等可能影响胎儿的中药,针灸推拿时要避开腹部、腰骶部等敏感部位的强刺激穴位。哺乳期女性在使用中药治疗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如可优先选择外治法等相对安全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