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涉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粪便常规(部分患者粪便隐血阳性、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生化检查(可能有白蛋白降低等低蛋白血症表现);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钡餐检查(观察胃肠道黏膜皱襞等情况)、腹部CT及MRI检查(清晰显示胃肠道壁增厚等情况);内镜检查有胃镜(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并活检)和结肠镜(观察结肠黏膜病变并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可见病变组织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实验室特征之一,一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可高于10%,绝对值>0.4×10/L。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相对较低,成人一般在0-5%左右。对于有过敏相关病史或胃肠不适的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增高提示可能存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可能,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粪便常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粪便隐血阳性,粪便中也可能检测到较多嗜酸性粒细胞,这与胃肠道黏膜受损,嗜酸细胞浸润导致黏膜出血、炎症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饮食中摄入过多易致敏食物的人群,粪便常规异常的可能性相对更高,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胃肠道的出血及炎症情况。
3.生化检查:患者可能出现白蛋白降低等低蛋白血症表现,这是因为胃肠道黏膜受损,蛋白丢失增加。对于有长期胃肠不适、营养不良表现的患者,生化检查中的白蛋白等指标变化需要引起重视,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病情。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可观察胃肠道黏膜皱襞增粗、紊乱,胃肠道蠕动功能改变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胃肠道X线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胃肠道相对较柔软,X线表现可能更具特殊性。例如,可能出现胃肠道狭窄、扩张等异常改变,通过X线钡餐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胃肠道的形态学变化,但对于细微病变的显示不如内镜检查清晰。
2.腹部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胃肠道壁增厚情况、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腹部CT对于判断胃肠壁增厚的程度、范围以及有无腹腔内其他器官的受累有重要价值。对于一些病史较长、病情较复杂的患者,CT或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学信息,帮助医生全面评估病情。例如,对于怀疑有胃肠壁明显增厚且可能累及周围组织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CT或MRI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三、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样改变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胃镜检查需要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例如,在胃镜下发现胃黏膜有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充血、水肿,伴有嗜酸细胞浸润的病理基础,就可以高度怀疑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2.结肠镜检查:对于病变累及结肠的患者,结肠镜检查能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的红斑、糜烂、溃疡等,同样可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对于有下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等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结肠是否存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相关病变。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便秘或腹泻的人群,结肠镜检查可以更直接地了解结肠的病变情况,为诊断提供依据。
四、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金标准。通过内镜或手术获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HE染色等病理检查,可见黏膜层、黏膜下层或肌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同部位的病变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可能不同,在病理诊断时需要多部位取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一些病史不典型、临床表现不特异的患者,准确的病理活检结果是明确诊断的关键,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嗜酸细胞内浸润的情况,从而确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