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等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年龄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贫血相关表现等,诊断靠胃镜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还需定期随访,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Hp感染后引发的炎症持续损伤胃黏膜,可导致胃黏膜萎缩。大量研究表明,约50%-8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高盐、烟熏、腌制食物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慢性刺激,增加患萎缩性胃炎的风险。例如,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3.自身免疫:患者自身免疫机制异常,体内产生针对胃黏膜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导致胃腺体萎缩。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桥本甲状腺炎等患者中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5.其他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也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萎缩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表现,症状时轻时重,进食生冷、油腻等食物后可能加重。
2.贫血相关表现:若伴有恶性贫血,患者可出现乏力、消瘦、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这是因为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影响内因子分泌,导致维生素B吸收障碍,进而引发巨幼细胞贫血。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时发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呈灰色或灰绿色,黏膜下血管透见,皱襞变细平坦等表现。
2.病理活检: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萎缩性胃炎及判断有无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变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胃黏膜萎缩的程度、有无炎症活动等情况。
五、治疗与管理
1.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治疗:如果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根除Hp,一般疗程为10-14天。
去除诱因:避免继续食用辛辣、高盐等刺激性食物,戒酒,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2.对症治疗
消化不良治疗: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改善腹胀、嗳气等症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
3.定期随访: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等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时,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及耐受能力下降,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应注意饮食调理,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2.儿童:儿童患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若儿童确诊萎缩性胃炎,需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同时要注意调整儿童饮食结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滥用药物。
3.女性:女性患萎缩性胃炎在治疗及管理上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需注意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状态可能略有不同,一般不影响萎缩性胃炎的常规诊治,但在用药选择上需考虑是否对月经等有影响,如有特殊情况需及时与医生沟通。
4.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以及萎缩性胃炎治疗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时需谨慎评估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