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栓形成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病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临床表现有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再灌注治疗;预后与病情及治疗有关,预防要控制基础病、改不良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
一、定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
二、病因及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增加,这与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脂饮食、肥胖等是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血脂异常等;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升高,沉积于血管壁形成斑块。
基础病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易患ACS。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易并发血管病变;高脂血症会导致脂质在血管沉积。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发作性胸痛,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一般为3-15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升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引起。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悸等。
体征:发作时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降低,有时可闻及第三心音、第四心音或奔马律,心尖部可出现收缩期杂音等。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UA和NSTEMI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STEMI患者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等。但部分患者早期心电图可无明显改变,需动态观察。
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cTn)是诊断ACS的重要指标,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是常用指标,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肌钙蛋白。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ACS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指导进一步治疗。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如肝素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等,以抗血栓、减轻心肌耗氧、稳定斑块等。
再灌注治疗:对于STEMI患者,应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UA和NSTEMI患者一般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
六、预后及预防
预后:ACS的预后与病变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预防: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于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一级预防。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更应加强预防措施,密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