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有鼻息肉怎么办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常见病因有变态反应、慢性炎症等,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诊断靠鼻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药物和手术,术后需鼻腔护理和定期复诊,可通过积极治鼻病、改善环境、增强体质预防
一、鼻息肉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表现为鼻腔内突出的良性增生组织。其常见病因包括: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中鼻息肉发生率较高,过敏反应使鼻黏膜水肿,长期可形成息肉;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窦炎,炎症长期刺激鼻黏膜,导致黏膜水肿、渗出,逐渐形成息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鼻息肉多与感染、过敏等因素相关,成人则可能因长期鼻窦炎、变态反应等引起。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某些因素如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等会增加患病风险,长期吸烟会刺激鼻黏膜,损伤鼻黏膜的防御功能,易引发炎症进而导致鼻息肉形成。
二、鼻息肉的主要症状表现
1.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息肉逐渐增大堵塞鼻腔,可引起单侧或双侧鼻塞,且呈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呼吸,尤其在睡眠时可能出现打鼾、呼吸暂停等情况,儿童长期鼻塞可能影响面部发育。
2.流涕:可伴有流涕,多为黏液性或脓性流涕,若合并感染,流涕可呈脓性,且量增多。
3.嗅觉减退:息肉阻塞嗅区,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影响患者对气味的感知,进而可能影响生活质量,例如无法闻到食物的香味等。
三、鼻息肉的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鼻腔内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能清晰看到鼻腔黏膜的病变状况,从而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能更清晰地显示鼻息肉病变累及的范围,了解鼻窦内的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判断鼻息肉是否累及鼻窦以及鼻窦病变的严重程度等有重要价值。
四、鼻息肉的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和水肿,例如布地奈德鼻喷剂等,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有缩小甚至消退的作用。但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初发、息肉较小或全身情况不适宜手术者。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疗程,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等产生潜在影响。
2.手术治疗
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鼻内镜清晰暴露病变部位,将息肉完整切除。手术可以迅速缓解鼻塞等症状,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对于多次复发或病变较广泛的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术。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
五、鼻息肉术后的注意事项
1.鼻腔护理
术后需定期进行鼻腔冲洗,一般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鼻腔冲洗液,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血痂等,保持鼻腔清洁,促进术腔黏膜恢复,降低复发风险。冲洗时要注意方法,避免压力过大损伤鼻黏膜。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需要家长协助,选择合适的冲洗工具和冲洗液,控制好冲洗的压力。
2.定期复诊
术后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检查术腔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清理术腔粘连、残余息肉等。一般术后短期内复诊频率较高,随着术腔恢复逐渐延长复诊间隔。
六、鼻息肉的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鼻部疾病
及时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鼻部疾病,避免病情迁延发展导致鼻息肉形成。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要规范治疗,控制过敏症状,减少鼻黏膜的反复炎症刺激。
2.改善生活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如花粉、烟雾、化学气体等。在污染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对于长期处于污染工作环境的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专业的防护面罩等。
3.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鼻息肉等疾病的发生。不同年龄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儿童可以选择户外活动、玩耍等方式增强体质,成人可选择跑步、游泳、健身等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