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疤痕增生的原因
手术后疤痕增生受个体自身、手术相关及术后恢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体自身因素包括年龄(儿童青少年易增生,老人相对轻)、遗传(家族有疤痕体质易增)、皮肤类型(深色皮肤更易);手术相关因素有创伤程度(切口大深易增)、缝合技术(不佳易增)、感染(重要危险因素);术后恢复因素包含局部张力(关节活动区易增)、异物残留(持续刺激易增)、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易增)
一、手术后疤痕增生的原因
(一)个体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出现疤痕增生。这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皮肤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成纤维细胞活性较高,胶原合成与降解的平衡容易被打破,导致胶原过度沉积,从而增加疤痕增生的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患者手术后疤痕增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
老年人由于皮肤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胶原蛋白的更新速度减慢,疤痕组织的重塑过程也会受到影响,不过相对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疤痕增生的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仍可能出现。
2.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疤痕体质的人群,那么个体手术后发生疤痕增生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疤痕体质的人其体内的成纤维细胞可能存在异常,对创伤的反应过度,导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有遗传学研究表明,疤痕体质相关的基因可能影响了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外基质代谢等环节。
3.皮肤类型
深色皮肤的人群往往比浅色皮肤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疤痕增生。这与皮肤中的黑色素等因素可能影响了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和胶原代谢有关。例如,黑色素可能会影响局部的免疫细胞功能,进而影响疤痕的形成过程。
(二)手术相关因素
1.手术创伤程度
手术切口越大、深度越深,对皮肤组织的损伤就越严重,引发疤痕增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为较大的创伤会刺激更多的成纤维细胞活化,大量合成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比如,涉及肌肉、筋膜等深层组织的较大手术切口,相较于表浅的小切口,疤痕增生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手术过程中的机械损伤方式也有影响,如锐器切割伤与钝性挫伤相比,锐器切割伤造成的组织损伤相对规则,但同样可能因深度等因素导致较高的疤痕增生风险;而钝性挫伤造成的组织损伤更为杂乱,也容易引发更明显的疤痕增生反应。
2.缝合技术
缝合技术不佳,如缝合过松或过紧、对合不齐等,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缝合过松可能导致伤口愈合不良,形成较大的间隙,容易使更多的纤维组织填充,引发疤痕增生;缝合过紧则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影响正常的修复,也会促进疤痕的形成。例如,精细的分层缝合对于减少疤痕增生非常重要,合理的缝合层次和张力控制有助于促进伤口的良好对合和愈合,降低疤痕增生的发生概率。
3.感染因素
手术后伤口发生感染是导致疤痕增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感染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的持续激活,炎症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合成过多的胶原蛋白,从而导致疤痕过度增生。而且感染还会延长伤口的愈合时间,使修复过程处于不稳定状态,进一步增加疤痕增生的可能性。
(三)术后恢复因素
1.局部张力
伤口部位如果处于关节等活动频繁的区域,术后局部张力较大,会不断牵拉伤口,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促使胶原纤维过度合成,进而引发疤痕增生。例如,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手术切口,由于关节的屈伸活动,容易使伤口受到持续的张力,增加了疤痕增生的风险。
2.异物残留
手术中如果有异物残留于伤口内,如纱布纤维、缝线残留等,会持续刺激周围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疤痕组织不断增生。异物的存在会干扰正常的伤口修复过程,使纤维组织异常堆积,形成明显的疤痕增生。
3.局部血液循环
伤口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会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出,不利于伤口的正常修复。缺血缺氧的环境会促使成纤维细胞分泌更多的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从而导致疤痕增生。例如,肥胖患者由于局部脂肪层较厚,可能会影响手术切口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疤痕增生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