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和预防复发治疗,急性发作期有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如Valsalva动作、颈动脉窦按摩、眼球压迫等)和药物治疗(如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预防复发治疗有药物预防(如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长效钙通道阻滞剂等)和导管消融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并注意相关风险。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1.刺激迷走神经方法:
Valsalva动作: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适用于无严重心肺疾病的成人患者,通过改变心脏的机械情况反射性影响迷走神经张力从而终止心动过速,但儿童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导致血压骤降等风险。
颈动脉窦按摩:适用于成人,患者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每次约5-10秒,无效时再按摩左侧,不可两侧同时按摩,以免引起脑缺血,操作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
眼球压迫:让患者闭眼向下看,用手指在眶下适度压迫眼球,每次不超过10秒,先压右侧,注意青光眼和高度近视患者禁忌,儿童一般不采用此方法,因其可能损伤眼部结构。
2.药物治疗:
腺苷:为首选药物之一,起效迅速,静脉注射后数秒内起效,但有短暂副作用如面部潮红、呼吸困难、胸部不适等,老年人、有支气管哮喘病史者需慎用,因其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等情况。
维拉帕米:静脉注射可有效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对于心力衰竭、低血压、传导阻滞患者禁用,在儿童中的使用需严格评估其心功能等情况,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成人不同。
普罗帕酮:也可用于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儿童使用时要考虑其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
二、预防复发治疗
1.药物预防: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可用于有症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预防,但哮喘患者禁用,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对于儿童,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普罗帕酮:可用于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但同样要注意其禁忌证,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使用需谨慎,儿童使用时要充分评估心脏情况。
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可用于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需慎用,儿童使用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脏功能的变化。
2.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等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传导通路,成功率较高,但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情况,手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术后要注意观察有无心脏穿孔等并发症,且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心脏功能等与成人不同。例如,在使用腺苷时,要根据儿童体重等调整剂量,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对于导管消融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考虑儿童心脏发育的可恢复性等因素,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维拉帕米时要注意其对老年患者低血压、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在进行刺激迷走神经方法时,要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血压骤降等严重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等因素。
3.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安全。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谨慎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但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相对较为安全,但要注意操作的适度,避免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导管消融治疗一般在妊娠期不首选,除非病情非常严重,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