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增强免疫力(儿童均衡饮食、成人规律作息并锻炼)、注意口腔卫生(养成习惯、戒除不良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局部用含漱液和喷雾剂;手术治疗适用于反复急性发作、过度肥大影响呼吸或成病灶时,手术方式有剥离法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等,特殊人群手术前要控制基础疾病,术后要注意休息、口腔清洁和饮食管理等。
一、一般治疗
1.增强免疫力:对于儿童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应鼓励其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橙子等)以及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鸡蛋、牛奶等),以促进身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降低扁桃体炎发作频率;成人则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因为长期熬夜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扁桃体炎复发风险。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跑步、跳绳等),成人可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每周坚持一定次数和时长,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慢性扁桃体炎的发作。
2.注意口腔卫生: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正确刷牙,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防止细菌在扁桃体隐窝内滋生繁殖,从而降低慢性扁桃体炎的发病几率和减轻炎症反复发作的程度。儿童由于自我口腔清洁能力较弱,家长应帮助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比如辅助刷牙等;成人若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应尽量戒除或减少,因为吸烟会刺激扁桃体黏膜,饮酒会削弱机体免疫力,都不利于慢性扁桃体炎的控制。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应用:当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时,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患者对青霉素类药物不过敏,可作为初始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细菌,从而控制扁桃体的炎症。但在使用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的过敏情况,避免发生过敏反应。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因素来计算合适的用药剂量,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局部用药: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通过含漱能清洁口腔、减轻扁桃体隐窝内的炎症和异味。含漱时要注意让含漱液在口腔内充分与扁桃体区域接触,每次含漱时间不宜过短,一般不少于30秒,儿童使用时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防止误咽含漱液。此外,还可局部应用一些具有消炎作用的喷雾剂,如西瓜霜喷雾剂等,直接作用于扁桃体局部,起到减轻炎症、消肿止痛的作用,但使用喷雾剂时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药物能均匀分布在扁桃体表面。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每年发作达4-5次及以上;或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吞咽、呼吸功能,如儿童出现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等情况;或已经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引发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疾病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若存在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等情况,一般建议在6岁以后根据具体病情评估是否手术;成人患者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自身健康状况综合判断是否手术。
2.手术方式: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是扁桃体切除术,包括传统的剥离法和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的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等。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术后创面白膜脱落出血等并发症。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在手术前需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术前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较好水平,这样才能保障手术的安全进行。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口腔清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饮食管理,一般术后初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要密切观察术后创面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