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和急性扁桃体炎有什么区别
慢性扁桃体炎与急性扁桃体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上均有差异。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等引起,症状轻且迁延,依病史和局部检查诊断,无症状时增强体质,反复发作者考虑手术;急性扁桃体炎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起病急,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靠临床表现和血常规诊断,以休息、抗生素等为主要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其病因还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机体免疫细胞与扁桃体隐窝内病原体长期相互作用,导致扁桃体慢性炎症状态持续存在。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受影响,生活中若长期处于疲劳、烟酒过度等不良生活方式下,会增加慢性扁桃体炎的发病风险,本身有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等病史的人群,炎症蔓延也易引发慢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起病较急,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劳累后,病原体大量繁殖侵入扁桃体而致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季节更替时气温变化较大的时期更易发病,生活中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情况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急性扁桃体炎的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扁桃体炎:症状相对较轻且迁延不愈,常有咽部不适、异物感、发干、痒、刺激性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口臭,是因扁桃体隐窝内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异味所致。检查可见扁桃体慢性充血,表面不平,有瘢痕,与周围组织可有粘连,隐窝口可见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有时挤压扁桃体可自隐窝口排出少量黏稠分泌物。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患者可有低热、乏力等表现,儿童若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出现营养不良、智力发育迟缓等情况,需特别关注儿童此类情况。
急性扁桃体炎:全身症状较明显,起病急,可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儿童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昏睡等。局部症状主要为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幼儿常因咽痛而哭闹不安。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融合成假膜,但假膜不超过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不留出血创面。
三、诊断差异
慢性扁桃体炎:主要依据病史,如反复发作的急性扁桃体炎病史,结合局部检查所见扁桃体慢性炎症表现来诊断。一般需与扁桃体生理性肥大相鉴别,生理性肥大常见于儿童,扁桃体虽大但无反复炎症发作史,表面光滑,无脓性分泌物等慢性炎症表现。
急性扁桃体炎: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急性起病、高热、咽痛、扁桃体充血肿大伴脓性分泌物等,再结合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即可作出诊断。需与咽白喉、樊尚咽峡炎等疾病相鉴别,咽白喉假膜坚韧,不易拭去,强行剥离易出血,且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樊尚咽峡炎可单侧发病,扁桃体上有灰色或黄色假膜,易拭去,下面有溃疡,牙龈常见类似病变,涂片可找到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
四、治疗差异
慢性扁桃体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时,一般不需积极治疗,注意增强体质,如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等。当反复急性发作,每年发作4~5次以上,或已引起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并发症时,应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手术年龄一般建议在5岁以后,但需根据个体病情综合评估,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手术对其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谨慎选择手术时机。
急性扁桃体炎:首先要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抗生素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给药途径,如病情较轻可口服青霉素V钾片等,若病情较重则需静脉滴注青霉素。若治疗2~3天后病情无好转,需分析原因,改用其他种类抗生素,或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局部可用复方硼砂溶液等漱口,缓解咽部不适症状。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退热时的安全,避免过度退热导致虚脱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