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什么意思
胃溃疡是发生在胃内壁的慢性溃疡,由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所致。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药物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餐后痛等症状及发作期上腹部局限性压痛等体征;诊断靠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合理用药。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定居和繁殖的微环境,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能够损伤胃黏膜,进而引发溃疡。例如,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70%-90%的胃溃疡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中的盐酸和胃蛋白酶是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质,但当胃酸分泌过多时,会过度消化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协同作用下,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形成溃疡。比如,一些应激状态下,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可能会引起胃酸分泌亢进,增加胃溃疡的发生风险。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是引发胃溃疡的常见药物因素。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前列腺素减少后,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受损,容易发生溃疡。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等原因,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发生胃溃疡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1.症状表现
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为餐后痛,疼痛部位常在上腹部中线附近或偏左。一般进食后疼痛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后又重复出现这种疼痛模式。不同年龄人群疼痛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疼痛表述不太准确,而老年患者可能疼痛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这是因为疼痛导致进食减少,或者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
2.体征情况:在缓解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体征。但在发作期,上腹部可能会有局限性压痛。
三、诊断相关要点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胃溃疡最直接、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的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前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胃溃疡的病因,因为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治疗对胃溃疡的愈合和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四、治疗相关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尽量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吸收;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清淡、细软,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2.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等。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的四联疗法。但药物的具体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
五、预防相关措施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不同年龄人群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以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2.合理用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非甾体抗炎药使用,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并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或其他相关风险因素的人群,要注意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