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饮食(高钠、低钾、高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可致血压升高;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之密切相关;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更年期后女性患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男性;缺乏体力活动易引发,某些疾病也可影响血压致其升高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据统计,约6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家族遗传背景。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血压调节,例如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等。在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中,需要更加关注自身血压变化,定期监测血压,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二、环境因素
1.饮食因素
高钠饮食:钠摄入过多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体摄入过多的钠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钠摄入量应少于5克(相当于食盐摄入量少于6克),但很多人群的钠摄入量远高于此。例如,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人群,钠摄入往往超标。
低钾饮食:钾摄入不足也与高血压的发生相关。钾可以促进钠的排泄,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饮食中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低钾状态,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高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饮食:长期摄入过多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2.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精神状态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因之一。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人体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工作、长期面临生活重大压力事件的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3.吸烟与饮酒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研究发现,吸烟者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加。
饮酒: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短期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长期饮酒还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进而引起血压持续升高。一般认为,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超过25克,女性超过15克,就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三、肥胖因素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出更多的游离脂肪酸等物质,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血压调节。同时,肥胖者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也会促使血压升高。据统计,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
四、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弹性减退,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形成,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2.性别:在更年期前,女性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女性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甚至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一定的血管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会使女性在更年期后血压更容易升高。
五、其他因素
1.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身体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同时心肺功能下降,血管调节功能减弱,容易发生高血压。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2.某些疾病影响:一些疾病也可能继发引起血压升高,成为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但部分继发性高血压若病因未除,也可能转化为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发病因素。例如,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会影响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和血压的调节;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导致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