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与皮炎的区别
癣由真菌感染引起,有特定致病菌、传播途径、好发部位及年龄、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典型皮肤损害及不同部位差异;皮炎病因复杂,分内在和外在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多样;癣通过真菌镜检或培养诊断,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儿童用药需谨慎;皮炎通过斑贴试验等检查,避免接触致敏原,局部用激素等治疗,儿童用激素需选合适制剂并注意基础护理。
一、病因方面
1.癣:由真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皮肤癣菌等,可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接触、共用毛巾等)或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不同类型的癣有其好发的部位及特定的真菌种类,例如足癣多由红色毛癣菌等感染所致,体癣可由犬小孢子菌等引起,年龄方面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活动范围广,接触真菌的机会较多,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若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多汗等情况会增加感染真菌的几率。
2.皮炎:病因较为复杂,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如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异常等;外在因素有接触性因素(如接触化妆品、某些化学物质、植物等)、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紫外线等)、饮食因素(如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海鲜等易致敏食物)等。不同类型的皮炎病因各有侧重,例如接触性皮炎主要是接触了特定的致敏原引起,特应性皮炎与遗传易感性关系密切,在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婴幼儿时期由于皮肤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易患特应性皮炎,性别差异相对不显著,但不同类型皮炎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生活方式中频繁接触刺激性物质、压力过大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皮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癣:一般具有典型的皮肤损害特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边界清晰,边缘有丘疹、水疱等,中央趋于消退,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不同部位的癣表现略有差异,如头癣可出现脱发、断发等表现,手足癣可出现水疱、脱屑、皲裂等,儿童头癣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发育,生活中因搔抓等可能导致感染扩散。
2.皮炎:临床表现多样,急性期可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渗液、糜烂;亚急性期表现为红肿和渗出减轻,有少量鳞屑;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不同类型皮炎的具体表现有区别,例如接触性皮炎的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特应性皮炎除了皮肤表现外常伴有剧烈瘙痒,影响患者尤其是儿童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因瘙痒而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加重病情,性别对皮炎临床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差异上,生活方式中搔抓等不良习惯会加重皮炎的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癣:真菌镜检或培养是常用的检查方法,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培养能确定致病真菌的种类,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是否为真菌感染导致的癣,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真菌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同时根据培养结果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抗真菌药物(但不涉及具体用药剂量等指导)。
2.皮炎:一般需要进行斑贴试验等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接触性致敏原等情况,血常规等检查可辅助判断是否有炎症反应等,但通常没有真菌学方面的异常,对于特应性皮炎等可能需要检测相关的免疫指标等,在特殊人群如儿童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四、治疗原则方面
1.癣: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癣的类型、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抗真菌制剂,如外用的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严重的癣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谨慎选择,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真菌滋生的环境。
2.皮炎:治疗主要是避免接触致敏原,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抗炎止痒,对于瘙痒明显的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对于特应性皮炎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还需要注重皮肤保湿等基础护理,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选择弱效或中效的制剂,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生活中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可能诱发皮炎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