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病因机制包括链球菌感染及免疫反应介导,病理有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病变,临床表现早期轻后期重,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内科预防复发、对症及外科瓣膜修复置换,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脏瓣膜的疾病。
二、病因机制
链球菌感染:当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对抗该细菌,但这些抗体在攻击细菌的同时,也可能错误地损伤心脏瓣膜组织。例如,抗体与心脏瓣膜上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瓣膜出现炎症、纤维化等病变。
免疫反应介导:机体的免疫反应持续作用,使得心脏瓣膜逐渐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种免疫损伤是一个慢性过程,随着时间推移,瓣膜可能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等情况。
三、病理表现
瓣膜病变类型
二尖瓣病变:较为常见,可表现为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时,瓣膜间粘连、增厚,瓣口变小,阻碍血液从左心房流向左心室;二尖瓣关闭不全则是瓣膜关闭时出现反流,影响左心室的正常射血和血液的正常循环。
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可能发生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会导致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动脉内的血液在心室舒张期反流回左心室,加重左心室的负担。
四、临床表现
不同病变阶段表现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活动后心悸、气短等表现。这是因为心脏在早期还能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来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功能。
病情进展后:随着瓣膜病变加重,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还可能有乏力、水肿(常见于下肢、眼睑等部位)、咳嗽、咯血等表现。例如,二尖瓣狭窄严重时,肺淤血加重可导致咯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外周血管会出现相应的表现,如脉压差增大、水冲脉等。
五、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可发现心脏瓣膜区的异常杂音,如二尖瓣狭窄时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狭窄时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等。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心律失常等改变,如心房颤动等,帮助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胸部X线:能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以及肺部的血液循环情况,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可出现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等表现。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风湿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明确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程度等,如能清晰显示瓣膜的厚度、瓣口面积等情况。
六、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预防链球菌感染复发:使用抗生素来预防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再次感染,如长期使用青霉素等药物,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对症治疗: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来减轻水肿,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外科治疗
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对于病变严重的瓣膜,可考虑进行瓣膜修复手术,尽可能保留自身瓣膜;如果瓣膜损坏严重无法修复,则需要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恢复心脏瓣膜的正常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风湿性心脏病时,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生长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且外科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恢复需要更加精细的护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老年患者: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外科手术的耐受性也相对较差,需要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和手术风险。
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期间,心脏负担会加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妊娠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增加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女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妊娠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妊娠期间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加强孕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