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有多种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有发作性心前区压榨等且持续30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的胸痛,以及部分患者的胸部闷胀等不适;全身症状包括疼痛后24-48小时出现的约38℃左右、持续约1周的发热,和可能超100次/分钟的心动过速;胃肠道症状有发病早期常与胸痛同时发生的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有早期常见的室性早搏;低血压是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致收缩压低于90mmHg等,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休克,表现为血压显著下降等多种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关注。
一、典型症状
1.胸痛: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发作性的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窒息感,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疼痛一般持续30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约70%-80%的心肌梗死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疼痛程度较剧烈且持续时间长是其重要特征。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若出现以往未有的剧烈胸痛且持续不缓解,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
2.胸部不适: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剧烈胸痛,而是表现为胸部的闷胀感、压迫感等不适,这种情况在女性、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女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时胸痛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胸部的轻微不适,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就诊时机。
二、全身症状
1.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这是由于心肌坏死物质被吸收引起的发热。例如,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体温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梗死的范围有一定关系,梗死范围较大者发热程度可能更高,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反应性较弱,发热症状可能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心动过速:可出现心率加快,部分患者心率可超过100次/分钟。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导致心脏功能受损,机体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来代偿,从而引起心率增快。在儿童心肌梗死中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需紧急处理,因为儿童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心动过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动过速更需密切关注,及时评估心脏功能。
三、胃肠道症状
1.恶心、呕吐:不少患者在发病早期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常与胸痛同时发生。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刺激了迷走神经,再加上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因素,导致胃肠道反应。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可能较差,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会影响其营养状况和电解质平衡,需要注意补液等支持治疗。在儿童心肌梗死中,胃肠道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容易造成误诊,所以对于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尤其是伴有胸痛等表现时,要考虑到心肌梗死的可能。
四、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是心肌梗死早期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早搏次数增多、二联律或三联律等。这是由于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电生理活动紊乱引起的。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需警惕心肌梗死复发或病情加重。在老年患者中,本身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存在退行性变,发生室性早搏时更要注意评估心脏整体情况,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五、低血压和休克
1.低血压: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可导致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以上。对于原有高血压的患者,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可能较为明显,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在女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低血压的风险可能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血压稳定。
2.休克:严重的心肌梗死可导致心源性休克,表现为血压显著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此类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如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在儿童心肌梗死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较为危急,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救治,因为儿童的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休克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