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眼睛弱视
眼睛弱视是视觉发育期间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眼科疾病,发病原因有屈光不正、斜视、形觉剥夺等,症状有视力下降、立体视觉缺失、眼球运动异常等,诊断靠视力、屈光、斜视、眼底等检查,治疗包括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治疗、视觉训练等,儿童是高发人群需早查早治,成人弱视治疗效果差但可戴镜矫正,需早期发现治疗以改善视力和视觉功能。
一、发病原因
1.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或散光的儿童,由于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模糊,长期不能清晰刺激视觉系统,容易引发弱视。例如,高度远视的儿童,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视网膜上的物像不清,影响视觉发育。
2.斜视:当儿童发生单眼斜视时,斜视眼的视觉输入被抑制,大脑会抑制斜视眼的视觉信号,导致该眼的视觉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弱视。比如,一只眼睛向内斜视,大脑更多地使用正常眼的视觉信息,斜视眼得不到充分刺激。
3.形觉剥夺: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疾病,会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不能接收到正常的视觉刺激,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像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晶状体混浊阻挡光线,视网膜无法获得清晰图像来刺激视觉发育。
二、症状表现
1.视力下降: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3岁儿童正常视力约为0.5-0.6,4-5岁约为0.7-0.8,6岁及以上约为0.8及以上,如果低于此范围则可能存在视力问题。
2.立体视觉缺失:弱视儿童往往缺乏正常的立体视觉,这会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距离、物体定位等的判断,比如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深度等,在从事一些需要精细立体视觉的活动时会出现困难。
3.眼球运动异常:部分弱视儿童可能伴有眼球运动的异常,如眼球震颤等,表现为眼球不自主地左右或上下摆动。
三、诊断方法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进行检查,对于年龄较小不能配合视力表检查的儿童,可以采用视觉行为观察法等进行初步的视力评估。
2.屈光检查:使用散瞳验光等方法,准确测量儿童的屈光状态,了解是否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情况以及屈光不正的度数。
3.斜视检查:观察儿童眼球的位置和运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斜视以及斜视的类型和程度。
4.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检查设备,查看眼底的结构是否正常,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
四、治疗措施
1.矫正屈光不正:对于存在屈光不正的弱视儿童,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使视网膜上能够形成清晰的物像,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例如,佩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远视眼镜或散光眼镜等。
2.遮盖治疗:这是治疗弱视的经典方法之一。对于单眼弱视的儿童,遮盖健康的眼睛,强迫弱视眼使用,刺激弱视眼的视觉发育。一般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弱视程度来决定遮盖的时间,年龄较小的儿童遮盖时间相对较短,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遮盖时间。
3.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仪器或软件,进行精细目力训练等,帮助弱视眼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例如,使用穿珠子、描图等训练方法来锻炼弱视眼的视觉敏感度和精细操作能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弱视的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在儿童3岁左右应进行首次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弱视问题。一旦发现儿童有视力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到眼科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建议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有助于预防弱视的发生和促进视觉发育。
2.成人:成人弱视相对较少见,多是在儿童期未得到及时治疗遗留的。成人弱视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但如果存在明显的屈光不正等问题,也可以考虑佩戴眼镜等矫正措施来提高视力,但一般难以达到儿童期治疗的良好效果。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受伤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视力。
总之,眼睛弱视是一种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眼部疾病,不同人群在弱视的发生、诊断和治疗上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规范的检查和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视力和视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