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神经性耳鸣怎么办
神经性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患者主观感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症状,常见表现有异常声音、听力下降、眩晕等,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避免噪声暴露、放松心情)和声音疗法(白噪音疗法、音乐疗法)。药物干预有改善内耳循环、神经营养等药物,使用需医生评估,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用药谨慎。手术适用于耳部结构病变如听神经瘤引起的耳鸣,有风险,特殊人群术前需全面评估。康复包括听觉康复训练,患者需监测病情并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一、神经性耳鸣的定义与常见表现
神经性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患者主观上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常见表现为耳内持续或间歇性出现如蝉鸣声、嗡嗡声等异常声音,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其发病可能与内耳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天的睡眠时间。长期熬夜可能会加重神经性耳鸣的症状,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内耳神经的代谢等生理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作息不规律的人群神经性耳鸣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避免噪声暴露:尽量减少处于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长时间佩戴耳机等。长期处于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损伤内耳毛细胞等结构,从而诱发或加重神经性耳鸣。如果因工作等原因无法避免噪声环境,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耳罩等。
放松心情:精神压力过大可能诱发或加重神经性耳鸣。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比如冥想,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对神经性耳鸣的改善可能有一定帮助,因为精神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等途径影响内耳的生理状态。
2.声音疗法
白噪音疗法:利用白噪音发生器或相关应用程序播放白噪音,如类似雨声、溪流声等自然白噪音。白噪音可以掩盖耳鸣声音,帮助患者放松并进入睡眠等。有研究发现,一定时间的白噪音暴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对耳鸣的感知程度。
音乐疗法:选择舒缓的音乐,每天聆听一定时间。音乐可以转移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不同类型的舒缓音乐对不同患者可能有不同效果,一般建议每天聆听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三、药物干预相关情况
目前用于神经性耳鸣的药物主要有改善内耳循环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例如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等,神经营养药物有甲钴胺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评估病情后进行,不同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只有在病情严重且非药物干预无效时,经医生充分评估风险收益比后才考虑药物使用;对于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药物使用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等影响胎儿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药物。
四、手术干预情况
1.适用情况:一般来说,当神经性耳鸣是由明确的耳部结构病变如听神经瘤等引起时,可能考虑手术干预。例如听神经瘤导致的神经性耳鸣,通过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可能改善耳鸣症状,但手术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
2.风险与注意事项:手术存在如出血、感染、面神经损伤等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风险可能更高,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功能的评估,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儿童患者进行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内,术前术后的护理等都有特殊要求。
五、康复与监测
1.康复训练:可以进行听觉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适应耳鸣,提高生活质量。例如进行声音匹配训练等,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计划,每周进行一定次数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等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2.监测病情:患者自身需要注意监测耳鸣的变化情况,包括耳鸣的频率、响度、出现时间等变化。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医生会根据耳鸣的变化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等。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听力检查、耳鸣相关评估等,以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