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耳聋的发病原因都有哪些
药物性耳聋发病原因包括药物因素、个体易感性因素和用药方式因素。药物因素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某些抗肿瘤药物、袢利尿剂等可致耳毒性;个体易感性因素涉及遗传、性别、基础疾病等;用药方式因素与用药剂量、疗程、途径相关,剂量大、疗程长、静脉给药等易引发药物性耳聋
一、药物因素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导致药物性耳聋最常见的药物类型。例如链霉素,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现链霉素可引起耳毒性,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内耳毛细胞的正常代谢有关,可导致毛细胞损伤、变性等,进而引起听力下降。庆大霉素也是常见的具有耳毒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量或长期使用庆大霉素会损害内耳的柯蒂器等结构,影响声音的传导和感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耳毒性的发生率与药物剂量、疗程以及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一般来说,剂量越大、疗程越长,发生耳毒性的风险越高,而一些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即使使用常规剂量也可能发生药物性耳聋。
2.某些抗肿瘤药物:如顺铂,顺铂在抗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它具有明显的耳毒性。顺铂引起耳毒性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导致内耳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影响内耳毛细胞的能量代谢等有关。临床研究发现,使用顺铂治疗的患者中,一定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且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和疗程的延长,耳毒性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会增加。
3.袢利尿剂:像呋塞米,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呋塞米可能导致药物性耳聋。其耳毒性机制可能与影响内耳的离子平衡有关,呋塞米会干扰内耳毛细胞内的钾、钠等离子的正常转运,从而破坏内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听力障碍。
二、个体易感性因素
1.遗传因素:存在某些特定基因变异的个体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耳聋。例如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与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如果个体携带这类突变基因,即使使用常规剂量的耳毒性药物,也可能引发听力损伤。研究表明,在一些有药物性耳聋家族史的人群中,携带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提示遗传因素在药物性耳聋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药物耳毒性的易感性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由于其内耳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血-迷路屏障功能相对不完善,对耳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可能高于成人。例如儿童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发生药物性耳聋的风险较成人更高。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包括内耳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对耳毒性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也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导致听力下降。
2.性别因素:目前研究发现,性别因素对药物性耳聋的易感性影响尚不十分明确,但有部分研究提示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可能在耳毒性药物暴露后更容易出现听力损害,但这还需要更多大规模、更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3.基础疾病因素: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耳聋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患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会影响耳毒性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耳毒性的发生风险。因为耳毒性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升高,更容易对内耳造成损害。
三、用药方式因素
1.用药剂量: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剂量与药物性耳聋的发生密切相关。通常剂量越大,发生药物性耳聋的可能性越高。例如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当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就会显著增加内耳毛细胞受损的概率,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2.用药疗程:长期使用耳毒性药物会使药物在体内持续蓄积,增加对内耳的毒性作用时间,进而更容易引发药物性耳聋。比如长期使用抗肿瘤药物顺铂进行化疗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发生耳毒性的风险逐渐增加,听力下降等耳毒性症状出现的概率也会升高。
3.用药途径:不同的用药途径也会影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风险。例如静脉给药时,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可更快地到达内耳部位,增加内耳接触药物的机会,从而提高药物性耳聋的发生风险;而局部用药(如中耳局部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果药物吸收过多或药物浓度过高,也可能通过内耳的相关结构进入内耳组织,导致内耳损伤引发听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