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和结肠炎有啥区别
肠炎泛指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部位在小肠和大肠黏膜层等,病因多样,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肠镜检查,治疗依感染或非感染情况而异;结肠炎炎症局限于结肠,分不同类型,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病因与遗传、免疫等有关,诊断靠多项检查,治疗包括药物等且具个体化,儿童需注重营养支持。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肠炎:泛指肠道的炎症性疾病,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小肠和大肠的黏膜层等,病因多样,包括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免疫异常、药物不良反应、食物过敏等。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常见的如大肠杆菌感染可导致肠道出现炎症反应。
结肠炎:是结肠炎的炎症主要局限于结肠部位,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但结肠是常见受累部位之一。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肠炎:症状因病因和部位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常见症状有腹痛,疼痛部位多与病变肠道相关,小肠病变引起的腹痛多在脐周,大肠病变引起的腹痛多在下腹或左下腹等;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每日排便次数不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为感染性肠炎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患儿可能出现频繁腹泻、呕吐,伴有低热等表现。
结肠炎:以腹泻、黏液脓血便为典型表现,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隐痛、胀痛,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有排便不尽感)。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便往往带有黏液和脓血,病情严重时腹泻次数较多,且腹痛相对较明显。
三、病因区别
肠炎:感染因素中,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菌等感染,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蛔虫等感染都可引发肠炎;非感染因素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肠道可导致肠炎,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使用不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肠炎,还有食物过敏等也可能导致肠炎发生。对于儿童来说,饮食卫生不注意易感染肠道病菌引发肠炎,而一些特殊体质儿童可能因食物过敏引发肠炎。
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肠道微生物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免疫系统异常攻击结肠黏膜导致炎症发生;克罗恩病的病因也未完全明确,认为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免疫反应异常而引发结肠等部位的炎症。
四、诊断方法
肠炎: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接触感染源等情况,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如腹部触诊等,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查看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病原体等,还可能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等情况,必要时可进行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等。例如怀疑细菌感染性肠炎时,粪便培养可找到相应致病菌。
结肠炎:除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查有助于了解肠道出血等情况,血液检查可查看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是否升高,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肠镜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克罗恩病可见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纵行溃疡等,并且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五、治疗原则
肠炎:如果是感染性肠炎,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若是非感染性肠炎,如免疫异常相关的肠炎需针对免疫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免疫调节剂等,同时注意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腹泻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食物过敏引起的肠炎需避免接触过敏原。
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克罗恩病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案更具个体化,需要根据病情活动度等情况调整。在治疗过程中都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等,对于儿童结肠炎患者,更要注重营养支持,保证其生长发育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