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诊断靠结肠镜、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通过药物控制炎症等,具体用药需综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多起始于直肠,逐渐向近端蔓延,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
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相关,如NOD2/CARD15基因等,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个体相较于普通人群更易罹患该病,且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发病率相对更高,不同家族中遗传模式可能存在差异,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家族中有患者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肠道健康状况。
(二)免疫因素
肠道免疫系统失衡是关键。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导致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大量释放,引起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B淋巴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肠道自身组织,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免疫调节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失衡情况,年龄不同阶段免疫系统功能状态不同,也会影响免疫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三)环境因素
包括饮食、吸烟等。西方饮食模式(高动物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可能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吸烟会使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升高,且吸烟患者病情往往更重、复发率更高,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暴露于这些环境因素的概率不同,进而影响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是常见症状,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腹泻频率因人而异,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如原本规律排便的婴儿出现腹泻次数增多且大便性状改变;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影响使腹泻症状有所波动。
2.腹痛:多为轻至中度腹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可伴有腹痛-排便-缓解的规律,即排便前腹痛明显,排便后缓解,但部分患者腹痛规律不典型,年龄较小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腹痛情况,需通过观察其行为等判断。
(二)全身症状
病情活动期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发热多为低至中度热,贫血与长期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全身症状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可能因贫血出现面色苍白等表现,且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贫血可能加重。
四、诊断方法
(一)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还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性质,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等辅助下进行,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情况可能影响检查操作及结果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细呈铅管样等改变,但对于轻中度病变可能不如结肠镜敏感,在一些不适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钡剂灌肠检查的耐受及反应有所不同。
2.CT或MRI肠道成像:有助于评估肠道病变范围及并发症情况,如是否存在肠壁增厚、脓肿等,在了解肠道整体病变情况方面有一定价值,受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检查结果。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有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反映炎症及贫血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血常规指标也会有变化。
2.血沉、C反应蛋白:多升高,提示炎症活动,其升高程度可反映病情活动度,年龄较小儿童及老年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维持缓解等。常用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儿童患者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方式,女性患者在用药时需关注药物对生殖等系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