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处理包括急救处理、药物治疗、再灌注治疗和康复治疗。急救时要立即休息并呼叫急救;药物有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再灌注治疗有PCI(发病12小时内适合患者)和溶栓(不具备PCI条件或不能及时PCI时发病3-12小时内);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不同年龄调整强度方式)和生活方式调整(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限酒、心理调节)。
一、急救处理
1.立即休息:心肌梗死发生时,患者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原地休息,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休息尤为重要,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活动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年轻患者若有剧烈运动后突发心肌梗死的情况,也需严格制动。
2.呼叫急救: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让专业医疗人员前来救治。在等待急救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等情况,若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更要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因为这类人群心肌梗死复发时病情可能进展更快。
二、药物治疗
1.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尤其对静脉血管的扩张作用明显,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减轻心脏做功和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2.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避免堵塞冠状动脉。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
3.抗凝药物:例如普通肝素等,可防止血液凝固,预防血栓扩展。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抗凝治疗能维持血管的通畅,保证心肌的血液供应。
三、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适用情况:在发病12小时内(若有条件可适当延长时间),对于适合的患者可进行PCI。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送到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的部位,扩张血管,必要时放置支架,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对于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病史的患者,若符合PCI指征,应及时进行以尽快恢复心肌灌注。
优势:能快速开通闭塞的血管,使心肌得到及时的血液再灌注,相比药物治疗能更好地挽救缺血心肌,改善预后。
2.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或不能及时进行PCI的情况下,发病3-12小时内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有创操作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能是一种替代选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等,通过激活体内的纤溶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四、康复治疗
1.运动康复
阶段: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开展运动康复。早期可进行床上的肢体活动,如屈伸四肢等,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站立、行走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强度和方式需调整。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难度,但要循序渐进;老年患者运动强度应相对较低,以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为主。
意义:运动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心肌代谢,促进身体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患者需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低脂饮食能减少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积,预防冠状动脉进一步狭窄;低糖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尤为重要。例如,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重心肌缺血;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因此,心肌梗死患者必须严格戒烟限酒,这对于病情的稳定和康复至关重要。
心理调节:患者可能会因疾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医护人员也可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心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可鼓励患者参加康复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康复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