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眼睛外斜视怎么办
外斜视是眼位异常,分为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原因有解剖、神经支配、屈光不正等因素,诊断通过视力、眼位、屈光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屈光矫正、视能训练)和手术(时机、方式),儿童要关注视觉发育,成年人要考虑外观和心理影响并注意生活方式。
一、外斜视的定义与分类
外斜视是一种眼位异常,指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向外偏斜。可分为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等。间歇性外斜视在疲劳、走神等情况下易出现外斜,恒定性外斜视则始终存在眼位偏斜。
二、可能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一)解剖因素
眼外肌的解剖结构异常,如某条眼外肌的长度、力量等不符合正常比例,可能导致眼位不平衡引发外斜视。儿童时期眼外肌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此影响,若存在先天性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等情况,发病风险增加。
(二)神经支配因素
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出现问题,如神经传导异常等,会影响眼外肌的协调运动,从而导致外斜视。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儿童,神经支配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较易发生外斜视。
(三)屈光不正因素
屈光不正尤其是远视,可导致调节性集合不足,进而引发外斜视。儿童如果存在未矫正的远视,长期处于过度调节以看清物体的状态,易引起眼位偏斜。例如,有远视的儿童若不及时配镜矫正,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出现外斜视。
三、诊断方法
(一)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双眼视力,了解是否存在视力差异。如果一眼视力明显低于另一眼,可能会影响眼位的控制,导致外斜视。对于儿童,要准确进行视力筛查,因为儿童视力发育有其阶段性,若发现视力异常需进一步排查。
(二)眼位检查
1.角膜映光法: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眼位偏斜方向和大致程度。
2.遮盖-去遮盖试验:确定是间歇性还是恒定性外斜视。遮盖一眼后去除遮盖,观察被遮盖眼是否出现眼球运动以恢复注视,若出现则为间歇性外斜视,否则可能是恒定性外斜视。
(三)屈光检查
进行散瞳验光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及屈光不正的度数,这对判断外斜视是否与屈光不正相关至关重要。儿童由于睫状肌调节力强,通常需要散瞳验光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
四、治疗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1.屈光矫正:如果外斜视是由屈光不正引起,应及时进行屈光矫正。例如,有远视的儿童需佩戴合适度数的远视眼镜,通过矫正屈光不正来调整眼位。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配镜后要定期复查,根据视力和眼位变化调整眼镜度数。
2.视能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来增强双眼视功能。例如,进行融合训练等,帮助恢复双眼的协调运动和融合能力。视能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儿童进行视能训练时,家长要积极配合,督促儿童按时完成训练。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选择:对于一些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外斜视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一般来说,当间歇性外斜视频繁发作影响外观或双眼视功能时,或恒定性外斜视明确存在眼位偏斜时考虑手术。儿童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眼位偏斜程度、双眼视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尽量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进行手术,以最大程度恢复双眼视功能。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等,通过调整眼外肌的位置和力量来矫正眼位。手术是有创操作,术后需要注意眼部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儿童术后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部受到碰撞,同时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观察眼位恢复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外斜视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视觉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眼位情况,如发现儿童经常歪头看东西、一只眼注视时另一眼向外偏斜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屈光矫正和视能训练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促进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
(二)成年人
成年人外斜视除了考虑眼位矫正外,还要关注对外观和心理的影响。成年人可能更在意外斜视对自身形象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除了考虑手术矫正眼位外,也可以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不同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同时,成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疲劳等因素加重眼位偏斜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