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憩室是什么病
食管憩室是食管壁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囊袋,按发病机制分牵引型和膨出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可能有影响;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无症状者保守治疗,有症状者视情况手术或对特殊人群谨慎保守治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按发病机制分类
牵引型:多因食管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如淋巴结炎、结核等,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牵拉食管壁而形成憩室。常见于中、下段食管,多为单个憩室。
膨出型:主要是由于食管内外压力不平衡,食管黏膜通过食管壁肌层的薄弱点突出而形成。常见于咽食管憩室和膈上憩室,咽食管憩室多因环咽肌不松弛,吞咽时咽下缩肌收缩,使食管腔内压力增高,导致黏膜经咽下缩肌与环咽肌之间的薄弱区膨出;膈上憩室可能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有关,如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导致食管腔内压力升高,促使憩室形成。
2.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类型的憩室可能在特定人群中有不同表现。例如,咽食管憩室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食管憩室的发病风险。如长期进食粗糙食物、吞咽动作不协调等,可能导致食管局部受力不均,从而诱发憩室形成。
二、临床表现
1.咽食管憩室
早期症状: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的咽部异物感,常在吞咽时感觉有东西停留。随着憩室增大,可出现吞咽困难,且进行性加重。同时,憩室内的食物残渣可能反流,引起咳嗽、呛咳等症状,尤其在卧位时更明显。
体征:部分患者可在颈部摸到柔软的囊性肿物,当憩室内容物较多时,按压颈部肿物可能有气过水声。
2.食管中段憩室(牵引型)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可为隐痛或胀痛。若憩室并发炎症、溃疡,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
3.膈上憩室
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反胃,有时可伴有胸痛。若憩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食管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食管憩室的重要方法。通过口服钡剂,可清晰显示憩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例如,咽食管憩室在X线钡餐造影下表现为食管上段有突出的囊袋状阴影,边缘光滑;膈上憩室可见食管下段膈上有囊袋样突出。
食管CT检查:有助于了解憩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憩室是否有并发症,如穿孔、周围组织炎症等有一定帮助。CT可以清晰显示憩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如是否有脓肿形成等。
2.内镜检查:对于一些较小的憩室或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憩室的开口、大小等情况,并可同时进行活检,排除憩室内是否有肿瘤等病变。但对于牵引型食管中段憩室,内镜检查时需注意避免暴力操作,以免引起穿孔等并发症。
四、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食管憩室: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食管憩室,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定期随访观察。患者需注意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进食过快、过烫、过硬的食物,减少对食管的刺激。同时,要定期进行食管影像学检查,监测憩室的变化情况。
2.有症状的食管憩室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如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憩室较大有并发症风险(如穿孔、出血等)的患者,多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憩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选择,如咽食管憩室可采用憩室切除术加环咽肌切开术;食管中段憩室可行憩室切除术;膈上憩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非手术治疗的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在采取保守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如控制血糖、改善心肺功能等,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憩室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若需手术时)以及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呼吸、循环情况,避免因反流等情况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