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中医怎么治
荨麻疹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治疗、中医外治法及生活方式调整。中药内服分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证辨证论治;针灸有体针取曲池等穴及耳针取肺等耳穴;外治法中药外洗选相应方剂;生活方式调整中饮食按证型注意食物选择,起居要注意居住环境、休息等。
一、中药内服
1.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起病急,风团色红,灼热剧痒,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状。治以疏风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现代研究表明,消风散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来缓解荨麻疹症状,相关药理研究显示其可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减轻皮肤炎症反应。
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或恶寒怕冷。治以疏风散寒止痒,常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其中的药物成分对改善风寒外袭引起的机体免疫失调有一定作用,可调节皮肤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减轻风团症状。
血虚风燥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伴有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等症状。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研究发现,当归饮子中的药物能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改善机体的血虚状态,从根本上缓解慢性荨麻疹的症状,其养血成分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间接调节免疫功能。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常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曲池、合谷具有疏风清热、解表的作用,血海能养血祛风,足三里、三阴交可补益气血。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平衡机体的阴阳,从而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现代针灸学研究表明,针刺这些穴位能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过敏反应。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针刺,一般采用常规针刺手法,留针一定时间。对于不同证型的荨麻疹,针刺的补泻手法有所不同,风热犯表证多采用泻法,风寒束表证多用补泻兼施或补法,血虚风燥证以补法为主。
2.耳针
取穴:可取肺、脾、肾、内分泌、风溪等耳穴。肺主皮毛,脾主运化,肾主藏精,内分泌与人体的激素调节有关,风溪是治疗荨麻疹的经验穴。通过刺激这些耳穴,可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耳针治疗可采用埋针、压丸等方法,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自行按压耳穴以巩固疗效。
三、中医外治法
1.中药外洗
方剂选择:对于风团明显的患者,可选用苦参、黄柏、地肤子、白鲜皮等中药煎水外洗。苦参、黄柏清热燥湿,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外洗时药液温度适中,先熏后洗,能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缓解风团和瘙痒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这些中药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可减轻皮肤的炎症反应和过敏状态。
注意事项:外洗时要注意皮肤的清洁,避免感染。对于皮肤有破损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外洗法,防止刺激加重病情。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在选择外洗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四、生活方式调整对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影响
1.饮食
风热犯表证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以免加重风热之邪。宜多食用清热疏风的食物,如绿豆、苦瓜、芹菜等。
风寒束表证患者: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以免加重风寒之邪。可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生姜、葱白、羊肉等,以助散寒。
血虚风燥证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多食用养血润燥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核桃等,但要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加重血虚状态。
2.起居
患者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干燥,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加重血虚风燥的状态,影响病情恢复。
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起居方面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因为感冒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同时,儿童的居住环境要保持卫生,定期清洁床单被罩等,减少过敏原接触。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起居上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风寒外袭,且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当进行舒缓的活动,如太极拳等,以调节机体气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