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跑步合适心率有最大心率法和心率储备法等,最大心率法用220减年龄估算最大心率,再取其60%-80%为合适范围,不同年龄人群因最大心率不同范围有差异;心率储备法通过最大心率减安静心率得心率储备,再结合安静心率算合适范围,还可根据人群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儿童青少年跑步合适心率各有注意事项,老年人应更严格控制在较低范围,有基础病史人群需遵医嘱,儿童青少年要注重生长发育和安全。
一、最大心率法确定跑步合适心率
1.计算公式:最大心率通常可以用220减去年龄来估算,例如一个20岁的人,其最大心率约为220-20=200次/分钟。而合适的跑步心率一般是最大心率的60%-80%。那么该20岁人群合适的跑步心率范围就是200×60%=120次/分钟到200×80%=160次/分钟。这里的科学依据是基于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强度的运动对应不同的心率范围,60%-80%最大心率属于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等多种益处。
2.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比如60岁的人,最大心率约为220-60=160次/分钟,那么合适的跑步心率范围就是160×60%=96次/分钟到160×80%=128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最大心率会下降,这是因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所以需要根据年龄调整合适的心率范围,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因心率过高对身体造成过度负担。
二、心率储备法确定跑步合适心率
1.计算公式: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假设某人安静心率为70次/分钟,最大心率如前所述为200次/分钟,那么心率储备就是200-70=130次/分钟。合适的跑步心率=安静心率+心率储备×(60%-80%)。即该人的合适跑步心率范围是70+130×60%=70+78=148次/分钟到70+130×80%=70+104=174次/分钟。这种方法考虑了个体的基础心率情况,更具个性化,研究表明通过心率储备法来确定运动心率能更精准地匹配个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承受状况。
2.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调整:对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安静心率可能相对较高,比如安静心率为80次/分钟,最大心率200次/分钟,心率储备就是200-80=120次/分钟,合适的跑步心率范围是80+120×60%=80+72=152次/分钟到80+120×80%=80+96=176次/分钟。但这类人群开始跑步时应从较低心率范围开始,逐渐适应,因为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机能较差,过高的心率会增加心脏等器官的负担;而对于经常运动、身体机能较好的人群,可以适当向高限靠近,但也需要根据自身身体反应及时调整。
三、特殊人群跑步合适心率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跑步时合适心率应更严格控制在较低范围。一般来说,最大心率的50%-70%可能更为合适。例如70岁的老年人,最大心率约为220-70=150次/分钟,那么合适心率范围是150×50%=75次/分钟到150×70%=105次/分钟。这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心肺功能减弱,过高的心率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等风险增加。所以老年人跑步时要密切关注心率变化,一旦超过合适范围应及时降低运动强度。
2.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患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跑步合适心率需要更加谨慎确定。一般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病情来确定,可能合适心率范围会更低,比如最大心率的40%-60%。因为这类人群心脏功能受损,过高的心率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绞痛等症状。在开始跑步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电图等检查,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
3.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跑步合适心率也有不同特点。一般可以用(220-年龄)×(50%-70%)来大致估算。例如10岁的儿童,最大心率约为220-10=210次/分钟,合适心率范围是210×50%=105次/分钟到210×70%=147次/分钟。但需要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跑步时不能单纯追求心率,要注重运动的趣味性和适当性,避免过度运动对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保证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如选择合适的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