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常见胃部疾病,指胃黏膜慢性炎症且无萎缩变化、伴有胆汁反流,病因包括解剖结构异常、胃肠道动力异常、不良生活方式和年龄因素;症状有消化不良、反流及其他症状;诊断方法有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和腹部超声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减轻精神压力)、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需注意用药和治疗特点;预防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并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概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指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改变,但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变化,同时存在胆汁反流至胃内的情况。胆汁反流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病因
1.解剖结构异常:如胆囊切除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可能导致胆汁更容易反流至胃。
2.胃肠道动力异常:胃排空延迟、十二指肠-胃反流增加等动力问题,使得胆汁不能正常向下排空而反流到胃。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减退,幽门括约肌松弛等情况可能增多,胆汁反流的发生率也会有所上升。
三、症状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早饱、嗳气等,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烧灼样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2.反流症状:口苦、烧心、反酸等,尤其在饭后或平卧时症状可能加重。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含有胆汁。长期患病还可能导致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炎症、胆汁反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
2.24小时食管pH监测:有助于了解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胃酸及胆汁反流。
3.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胆囊、肝脏等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排除胆囊疾病等可能导致胆汁反流的因素。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饱,睡前3小时内不宜进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有助于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减轻精神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可通过适当运动、心理调节等方式缓解压力。
2.药物治疗
促胃肠动力药: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如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
胃黏膜保护剂:能保护胃黏膜,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如铝碳酸镁等。
抑酸药: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和胆汁对胃黏膜的刺激,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
3.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存在明确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有一定风险,需谨慎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在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儿童:儿童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发生。儿童用药需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习惯。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变化较大,用药需谨慎。尽量采用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症状,如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等。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大量饮酒、吸烟的人群,应首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在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七、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
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食用高脂肪、高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定期体检: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或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