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斑水肿
黄斑水肿是眼底视网膜黄斑区液体异常积聚的病理状态,发病机制与血管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眼内手术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等,诊断可通过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治疗针对病因,预防需高危人群控制相关指标、定期检查。
一、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多种眼部疾病可导致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高血糖等因素损伤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血管屏障功能破坏,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渗漏到黄斑区;视网膜静脉阻塞时,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内压力升高,也会引起血管渗漏,导致黄斑水肿。一些眼部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炎症因子会刺激眼部血管,使其通透性改变,进而引发黄斑水肿。
2.其他因素:眼内手术创伤等也可能诱发黄斑水肿,手术过程中的机械刺激、炎症反应等都可能影响黄斑区的血管状态,导致液体在黄斑区积聚。
二、常见病因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长期高血糖状态会逐步损伤视网膜血管,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出现黄斑水肿,这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情况等都会影响黄斑水肿的发生风险,一般来说,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斑水肿的几率更高。
2.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中老年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越大,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而引发黄斑水肿的可能性相对越高,同时,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未得到良好控制时,会加重病情发展。
3.葡萄膜炎:各种类型的葡萄膜炎都有可能累及黄斑区导致水肿,如前部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后部葡萄膜炎等。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发病年龄有所差异,一些葡萄膜炎可能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影响病情的发作和发展,而病史中如果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也会增加葡萄膜炎并发黄斑水肿的风险。
4.眼内手术: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等眼内手术之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斑水肿并发症。手术患者的年龄、基础眼部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比如老年患者眼部组织功能相对较弱,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几率可能高于年轻患者。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患者会感觉视力逐渐模糊,严重程度与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相关,黄斑水肿越明显,视力下降可能越显著。例如轻度黄斑水肿时,可能只是轻微的视力模糊,对日常一些精细活动,如看书、穿针等有一定影响;而重度黄斑水肿时,视力可能明显下降,甚至只能看到眼前手动或者光感。
2.视物变形:患者会觉得看到的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比如原本笔直的线条变得弯曲,原本正圆的物体看起来变成椭圆等。这种视物变形在中心视力区域较为明显,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3.色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色觉减退的情况,对颜色的分辨能力下降,例如原本鲜艳的颜色看起来变得暗淡、模糊。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观察黄斑区的形态,看是否有水肿表现,比如黄斑区是否隆起、颜色是否有改变等。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诊断黄斑水肿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层次结构,准确测量黄斑水肿的厚度等情况,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黄斑水肿,可能需要控制血糖、进行激光治疗等;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可能会采用药物治疗(如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或激光治疗;葡萄膜炎相关的黄斑水肿则需要针对葡萄膜炎进行抗炎治疗等。
2.预防: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要控制好血压、血脂;眼部有炎症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发现黄斑水肿并及时处理,从而保护视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孕妇,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对胎儿和自身眼部等多器官都有不良影响,这类人群更要密切关注眼部情况,定期进行眼底筛查,预防黄斑水肿等眼部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