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颈动脉斑块危险吗
双侧颈动脉斑块有一定危险性,可致血管狭窄、斑块破裂引发栓塞且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其危险性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应对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基础疾病及定期监测,生活方式上要饮食调整、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及相关指标监测。
导致血管狭窄:颈动脉斑块逐渐增大时,会使颈动脉管腔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根据相关研究,当颈动脉狭窄程度达到一定比例时,比如狭窄率超过50%,就会明显影响脑部的血流灌注。例如,有研究显示,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斑块破裂引发栓塞:颈动脉斑块表面不光滑,容易发生破裂,斑块内的物质会进入血液,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流流至脑部血管时,就可能导致脑血管栓塞,引发脑梗死。临床数据表明,由颈动脉斑块破裂栓塞导致的脑梗死占缺血性脑梗死的一定比例,而且这类脑梗死往往病情较为严重,预后相对较差。
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双侧颈动脉斑块通常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也可能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如冠状动脉、下肢动脉等。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可能引发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会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影响双侧颈动脉斑块危险性的因素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风险增加,老年人群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相对更高。在性别方面,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低于同龄男性,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其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会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的人群,更容易导致血脂异常,促进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危险性。例如,长期大量摄入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加速斑块形成。
吸烟:吸烟是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显著增加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概率比非吸烟者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血脂容易异常,血液循环不畅,也会促进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增加其危险性。
病史: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脂质沉积,从而加速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增加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颈动脉斑块进展往往更快。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使得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风险升高,而且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颈动脉斑块,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也更高。
应对双侧颈动脉斑块的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内脏、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食物的摄取,多吃芹菜、苹果、燕麦等食物。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都应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形态、稳定性等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6-12个月检查一次;同时,还要监测血脂、血糖、血压等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监测,因为这类人群双侧颈动脉斑块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相对更高,通过密切监测可以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