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区别
鼻炎包括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二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体征差异、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慢性鼻炎分单纯性和肥厚性,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有鼻塞、流涕等,检查有黏膜不同表现,靠病史和检查诊断,治疗分局部和全身;过敏性鼻炎是IgE介导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症状为喷嚏、清水涕等,检查见黏膜苍白水肿等,靠病史、过敏原检测等诊断,治疗需避免过敏原并药物等干预,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等。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局部因素(如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慢性疾病等)、全身因素(如贫血、糖尿病等)及职业和环境因素(长期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有关,主要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持续存在,导致黏膜肿胀、腺体分泌等功能紊乱。
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发鼻黏膜的炎症反应,涉及Th1和Th2细胞平衡失调等免疫机制,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是触发疾病的关键因素。
二、症状表现
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间歇性、交替性鼻塞,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鼻涕增多,一般为黏液性,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性鼻涕。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不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还可伴有嗅觉减退、耳鸣、听力减退、咽干、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喷嚏多在晨起、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大量清水样鼻涕是鼻分泌亢进的特征性表现;鼻塞程度轻重不一;鼻痒是常见症状,有时伴有眼痒、咽痒等。
三、体征差异
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检查可见鼻黏膜肿胀,下鼻甲黏膜光滑、柔软、弹性好,对血管收缩剂敏感。
慢性肥厚性鼻炎检查可见鼻黏膜肥厚,下鼻甲黏膜肥厚,鼻甲骨肥大,黏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过敏性鼻炎: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尤为明显,鼻腔内有大量清水样鼻涕,发作期还可能见到鼻息肉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慢性鼻炎: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鼻塞、流涕等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的炎症表现及鼻腔结构的改变等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进行鼻窦CT等检查以排除鼻腔鼻窦的其他病变。
过敏性鼻炎:除了详细的病史(如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家族过敏史等),还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来明确过敏原,鼻内镜检查可见典型的鼻黏膜苍白、水肿等表现,变应原激发试验是诊断过敏性鼻炎的金标准之一。
五、治疗原则
慢性鼻炎:
局部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等改善鼻腔通气和炎症情况,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
全身治疗针对全身因素进行处理,如治疗贫血、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首要的治疗措施,如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
药物治疗常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也可使用肥大细胞稳定剂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免疫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慢性鼻炎可能与腺样体肥大等因素有关,需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等,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儿童过敏性鼻炎较为常见,要注意避免接触儿童常见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过敏原等,同时要关注其因鼻塞等症状对睡眠、学习等的影响,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可能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鼻炎可能与全身免疫力下降、鼻腔黏膜萎缩等有关,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心血管等系统有较大影响的药物。老年人过敏性鼻炎相对较少见,但也需注意排除过敏原,治疗上要兼顾老年人的耐受性等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慢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时,治疗需更加谨慎,局部治疗可选择相对安全的方式,如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等,药物使用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