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细菌性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常见眼部疾病,病因包括常见致病菌及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有眼部刺激症状、分泌物增多等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分局部治疗和一般处理,预防需注意眼部卫生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细菌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结膜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
二、病因
1.常见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接触传播等途径进入结膜囊,引发感染。例如,在不注意眼部卫生,用脏手揉眼时,就可能将细菌带入结膜而致病。
2.易感因素:一些因素会增加患细菌性结膜炎的风险,如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尤其是不注意隐形眼镜的清洁和佩戴卫生时)、眼部外伤、干眼症、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由于眼部局部防御功能下降或全身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结膜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眼部刺激症状:患者常出现眼睛红肿、疼痛、异物感,有的患者会感觉眼睛有灼热感,还可能出现流泪、畏光等症状。例如,炎症刺激眼部组织,导致眼部出现一系列不适的感觉。
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多为脓性或黏液脓性,早晨起床时,由于夜间分泌物积聚,常可发现上下眼睑被分泌物粘连,这是细菌性结膜炎比较典型的表现之一。不同的致病菌引起的分泌物特点可能略有差异,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分泌物多为黏液脓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分泌物常为脓性。
2.体征
结膜充血:结膜血管扩张,呈现出明显的充血现象,以穹窿部和睑结膜最为显著。通过裂隙灯检查等可以观察到结膜血管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结膜水肿:炎症可导致结膜组织水肿,使结膜变得肥厚,严重时可能会影响眼睑的开合。
四、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眼部是否有外伤史、近期是否佩戴隐形眼镜及隐形眼镜的护理情况、是否有全身性疾病等病史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结膜的具体病变情况,如充血程度、水肿情况、分泌物的性质等,还能查看角膜是否受到累及等。
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医生会取患者的眼部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或培养,涂片检查可以初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等情况,培养则可以明确具体的致病菌种类,以便针对性地选择治疗药物。例如,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出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就可以选择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五、治疗
1.局部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来控制感染。根据不同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滴眼液,如对于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红霉素眼膏等,对于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选用利福平滴眼液等。
2.一般处理:患者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以清除分泌物,减轻眼部不适。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用眼,这有助于眼部的恢复。
六、预防
1.注意眼部卫生:勤洗手,不要用脏手接触眼睛,避免用手揉眼。要保持眼部清洁,洗脸毛巾等要定期清洗并消毒。
2.正确佩戴和护理隐形眼镜:如果佩戴隐形眼镜,要严格按照隐形眼镜的护理说明进行清洁、消毒和佩戴,避免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尤其是过夜佩戴。
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细菌性结膜炎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患者的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4.增强体质:对于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降低感染细菌性结膜炎的风险。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由于卫生习惯可能较差,更容易患细菌性结膜炎。家长要注意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如不揉眼等。在治疗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温和的抗生素滴眼液,并且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细菌性结膜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并且要密切观察眼部症状的变化以及全身情况的影响。
3.女性: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生理期等,身体抵抗力可能会有所变化,要注意眼部的护理。如果佩戴隐形眼镜,要更加注意护理的规范性,防止眼部感染。
4.男性:男性也要注意眼部卫生,尤其是一些从事特殊职业容易接触到污染物的男性,如建筑工人等,要加强眼部的防护,避免细菌感染引发结膜炎。



